青龍鎮村位于太原市陽曲縣西南7公里處,南與尖草坪區緊鄰,素有陽曲縣南大門之稱。全村總面積10299畝,轄3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940人,農民人均純收入4091元,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優勢和交通區位優勢,是侯村鄉第一人口大村、經濟大村和旅游資源大村。該村歷史悠久,明清時期是華北地區聞名遐邇的軍事重鎮、商貿集鎮和農耕古鎮。青龍鎮村農家書屋占地面積70平方米,收藏各類圖書2000余冊、光盤100張,35類報刊雜志500余份。
寬敞明亮的農家書屋、嶄新整齊的書架桌椅、優質高效的服務管理,為全村群眾營造出一個讀書學習的良好環境,打造出一個宣傳政策、交流信息、幫民致富、提升素質、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文化主陣地,農家書屋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啟示。
加強引領、整合資源,在“大”上下功夫
農家書屋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一個部分,如何將之與大文化的引領作用有機結合起來,發揮出最大效應?是該村在建設農家書屋前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所以在建設時,按照“文化引領、惠民強村、服務便民”的原則和思路,與村支部、村委、村組織活動場所、文化大院、健身廣場、戲院和村紅白理事會,科學整合,一同規劃,投資350萬元,新建了占地4200平方米的集文化娛樂、體育健身和為民服務辦事于一體的活動場所。使農民有更多的機會讀書看報,獲取信息,學習知識。
實踐證明,有好多群眾在來村委辦事、看戲、健身或農閑時,到農家書屋看書借書談心;也有一大部分群眾是在來借書看書時,順路到村委座談、健身和娛樂。這樣一來,村里無事生非的少了,讀書看報的多了;玩牌打麻將的少了,健身鍛煉的多了。村里社會更加穩定,群眾之間更加和諧,黨群干群關系也更加密切,文化引領和文化服務的作用初步顯現。
加強管理、健全機制,在“管”上做文章
只有有效的管理,農家書屋才會走上規范運行的軌道。為此青龍鎮村按照鄉文化站專門出臺的選聘各村書屋管理員意見和辦法,從12個自愿報名者中,選出了符合各種條件的村支部委員楊麗萍擔任這一職務,并報縣鄉備案。
召開兩委干部和村民代表大會,研究制定了《圖書借閱管理制度》《圖書管理員管理制度》《農家書屋圖書光盤管理制度》和《農家書屋開放時間》,縣文化局組織全縣圖書管理員進行了集中培訓,在縣鄉文化部門的指導下,完成了編號貼簽、按類上架、制度上墻等基礎工作。在書屋內張貼了“農家書屋好幫手,科學致富不用愁”“讀一本好書、創一番大業、圓一個好夢”的宣傳標語。
管理員按照各項管理制度嚴格進行登記,并定期向縣鄉村匯報工作進展情況,尤其是上報收集匯總的讀者意見、建議,促進了農家書屋的科學運行。農家書屋切實做到了“四有一好重管理”,即有專人管理、有專門場所、有各項管理制度、有各項記錄,運行情況良好。
加強探索、創新方式,在“運”上動腦筋
農家書屋重在用而不在建,建而不用是對資源的浪費。如何更大限度地發揮農家書屋的作用,是該村一直在探求的方向。在縣鄉文化部門的指導下,青龍鎮村充分借助農家書屋這個載體,深入開展主題讀書、專題講座、實用技術培訓、征文比賽和讀書明星評比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每次活動前,都認真準備,制定計劃,制作版面,寫明活動目的意義、推薦搜集與活動有關的相關書目資料,確定主講人、活動步驟等;活動時,精心組織,積極引導,認真記;活動后,完成資料歸檔,并對活動進行歸納總結。形成以活動促讀書,以讀書促提高的良好氛圍。
青龍鎮村結合一些重要時間段,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讀者,先后開展了幾次大型的讀書主題活動,引導群眾廣泛參與,激發群眾讀書熱情。此外,青龍鎮村還計劃邀請熟悉本村發展變遷的楊秀川等土專家,對村學生、青年作村史講座,讓他們了解青龍鎮過去的輝煌,鼓勵他們加強學習,鼓舞他們建設家鄉的干勁??傊?,只有在創新上多想辦法,才能讓農家書屋切實做到建以致用,發揮出更大的功效。
加強協調、上下聯動,在“活”上想辦法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靠本村的財力、硬件和資源,遠遠不能滿足村民學習求知的要求與愿望。農民在讀書留言本上多次提到要求增加農村政策法規、農業種植、畜牧業養殖、醫藥衛生保健和實用技術培訓等方面的書籍。村委與縣文化局、鄰村多方溝通協調,定期與縣圖書館、鄰村農家書屋的書籍進行交換,實現資源共享。
此外,還加強與縣文化局、教育局、農業局、科技局、衛生局、勞動社會保障局和防震減災局等涉及群眾生產生活的單位部門的聯系,邀請他們選派各自單位的專家作講座,答疑釋難,將讀書與實踐結合起來,解決村民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高農民群眾自身素質和能力,為幫民致富奠定基礎。這樣一來,農家書屋不再拘泥于書屋中的既有資源,實現了與其他文化資源、社會資源的共享,呈現出勃勃的生機和無限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