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縣治,天下安”??h級處于承上啟下、宏觀與微觀結合的重要位置,是國家治理體系中較為穩定的單元。認識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基本遵循??h委書記崗位關鍵、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準確理解、科學引領新常態尤為重要。結合在中央黨校的理論學習和思想工作實際,我認為,新常態下加強縣委書記隊伍建設,必須把錘煉黨性、能力建設、服務群眾作為基本要求,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干事做起,適應新常態,推進新發展,實現新作為。
著力提升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
當前,我們正處在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階段,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增長速度、發展方式、結構調整、發展動力等都在發生新的深刻變化,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狀態變了,要求也會變。作為縣委書記,指導發展的理念、體制、方式方法必須與時俱進,既要持續發力、開拓進取、積極作為;又要保持定力、不急不躁、順勢而為。
一是保持發展上的“自信心”。經濟增速雖然放緩,但發展的總趨勢沒有變,發展仍是我們最大的主題。新常態、新特征、新要求,誰干得早、干得成、干得好,就能在新一輪競爭中占據優勢,搶得先機;誰落后一步,就會一步慢步步慢。我們要始終保持發展的戰略定力,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認識和判斷上來。特別是欠發達地區,要辯證認識縣情,科學謀劃發展,樹立“小縣有大志氣,求大作為”的雄心壯志,善于把要素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把后發優勢轉化為成長優勢,增強科學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二是保持發展上的“平常心”。加快發展必須尊重規律,要始終將遵循規律內化于心、外化于形、轉化為力,冷靜理性、順勢而為,遵循經濟規律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包容性發展,加速推進有內涵、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實現速度與質量、發展與環境、經濟與社會、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有機統一。
就我縣來講,在項目建設上,要做好“有中生新”和“無中生有”兩篇文章,一方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支持傳統產業搞聯合、擴規模、抓技改、創品牌,實現橫向拓展、縱向延伸。另一方面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按照“兩符合、一能夠”(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能夠帶來財稅或增加就業崗位)的原則,著力建設“大而難、少而精、新而特”項目。
在城鎮建設上,重點抓規劃、抓基礎設施、抓精品工程,特別是堅持規劃的剛性引領,不急于求成,不貪大求洋,把宜居宜業融入到縣城規劃建設的血脈中,既注重功能配套,又注重品位提升,科學編制城鄉總體規劃,把空間規劃、產業規劃、城區總規,以及交通、水務等專項規劃一起考慮,逐步實現“多規合一”,把握不準、考慮不成熟的,寧可留白,也不留憾。
三是保持發展上的“進取心”。新常態、新探索、新跨越,要創新思路和方式,增強發展的緊迫感、責任感,保持開拓進取的精氣神,敢作為、能作為、有作為,堅持合理區間調整,實現合理的、適度的經濟增長,著力抓好開放招商、項目建設、城鄉建設、生態環境等各項重點工作,按照發展思路項目化、項目管理團隊化、團隊工作績效化的思路,集中優勢力量,成立攻堅團隊,抓重點、破難點、育亮點,以重點突破帶動和活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斷提高發展的層次和水平。
著力提升改善民生的能力
習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要始終把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擺在重中之重,使其更多地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經濟增長降速、民生改善提速,這一降一提的鮮明對比,成為新常態后的一大亮點。實際上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但對民生的關注卻要始終“超常態”,越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越要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越要堅定民生優先的理念,讓老百姓物質更富裕、精神更富足、生活更美好。
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財政增收難度加大,而民生需求是多層面的,這就需要我們既要統籌謀劃,協調推進,又要抓住重點,不撒“胡椒面”,不搞零打碎敲。特別在扶貧攻堅上,把握政策深度,找準對接角度,加大爭跑力度,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積小勝為大勝。
在民生事業上,從縣情和財力出發,兼顧現實與可能,遵循“三個堅持”原則(堅持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堅持既當前可承受、又長遠可持續,堅持既解決實際問題、又提升整體水平),把有限的錢用在刀刃上,多做雪中送炭的事,用每年干幾件實事好事的辦法,以錘子釘釘子的精神,扎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又非常緊迫的民生問題。
著力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
生態是最公平的福利,環境是最基本的民生。不管是富有還是貧窮,是干部還是群眾,只要環境變差了,大家的生活都會受到影響。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新理念,就是在全社會倡導生態平等的新價值觀,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戰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一種“新常態”在各地各行各業展現出來。作為縣委書記,必須科學認識、主動適應、積極應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新常態。
要深化一種認知,生態建設既是重大的生態問題,也是重要的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讓廣大群眾切實感受到保護“綠水青山”就是保護“金山銀山”。
要堅持一條路徑,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把調整優化結構、強化創新驅動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在綠色、低碳和循環的道路上推動更高水平的發展。
要把握一個關鍵,劃定生態紅線,善用鐵規,真用鐵腕,讓紅線成為“高壓線”,像人口紅線、耕地紅線、水資源紅線一樣,作為硬約束、硬指標來執行。環境問題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治理起來也不可急于求成。
要把眼光放在長遠處,把心思用在打基礎上,把精力集中到實干中,當務之急就是解決好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從源頭抓起、從苗頭抓起,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克難理應在我,我們不做誰做、現在不做更待何時去做”的使命感、責任感,敢作敢為敢擔當,努力做一些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
新和要切實做好“水”和“綠”的兩篇文章。下大力氣著力實施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以引黃入冀、南水北調為契機,加快滏陽河水系治理,推進地表配套水廠和輸水管網建設,逐步關停城區自備井,減少地下水開采。并對縣城北部古河道及舊有坑塘進行整治,打造北灣濕地。扎實開展縣城增綠工程,去年植樹60萬株,城區綠地面積3.6萬平方米,順利通過了省級園林縣城驗收。我們既做質變的突破工作,又做量變的積累工作,用實際行動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新的變化,過上較好的生活。
著力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隨著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相互疊加、集中呈現,人民群眾的價值取向、愿望要求和利益訴求越來越多樣化,這對各級干部運用法治思維、法治理念、法治程序、法治方式來解決深化改革、推動發展、社會穩定等提出了新要求。特別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了戰略部署,強調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標志著我黨治國理政進入了制度化、規范化的狀態??h委書記必須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主動適應依法行政新常態,牢固樹立法治意識,弘揚法治精神,自覺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
一方面要依法民主科學決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系統全面地掌握實際情況,深入分析決策對社會關系各方面可能產生的各種影響,認真權衡利弊得失,確保決策內容的科學性。同時,用好民主集中制這一法寶,嚴格決策程序,充分發揮常委會、全委會的作用,由集體討論決定。我們成立了科學決策咨詢委員會,聘請產業政策、法律法規、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等不同層面的專家學者,對重大舉措、重要決定、重大項目建設等先進行可行性論證,確保干正確的事,正確地干事。
另一方面要依法依規辦事,教育引導各級干部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嚴守法治底線,堅決糾正“擺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穩定、不出事就是本事”的錯誤傾向,特別是在信訪穩定和安全生產工作上,要堅持問題導向,強化底線思維,注重從事物發展的負面后果研判發展趨勢,通過建立健全相應的防范機制,妥善處理各類矛盾,最大限度減少不穩定因素,切實解決問題,堅決依法處置。
著力提升黨要管黨的能力
從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上率下改進作風,到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狠抓“四風”問題,可以看出,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已成為政治新常態??h委書記是黨建“第一責任人”,要牢固樹立“搞不好發展是失職,搞不好黨風也是失職 ;發展搞好了是政績,風氣搞好了也是政績”的理念,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為黨,嚴格落實黨委的主體責任,努力盡到組織領導、教育引導、匡正風氣、監督管理、以上率下五項職責,堅持把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一起謀劃、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并嚴明責任分工,層層傳遞壓力,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要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以《干部選任條例》為準則,按照習總書記好干部的標準,把干部的任免升遷與干事創業的成果掛鉤,與群眾的民意要求掛鉤,堅持“干部抓工作、抓落實的態度,就是縣委對干部的態度;干部抓工作、抓落實的質量,就是縣委評價使用干部的標尺”,讓想干事的人有舞臺,讓干成事的人有發展,讓不干事的人讓位置。
要強化作風建設。以“三嚴三實”促進干部作風轉型,進一步抓常、抓細、抓長,以鍥而不舍、馳而不息的決心和毅力,持續努力、久久為功。同時,堅持治標與治本相結合,建章立制與解決問題相結合,筑牢制度的籠子,從制度和規則上保證“改進作風常態化”。
要從嚴管理干部。黨要管黨,首先是管好干部;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進一步健全教育、監督、懲處“三位一體”體系,突出教育這一前提,加強道德修養,敬畏歷史、敬畏群眾、敬畏組織、敬畏權力、敬畏制度、敬畏人生,強調養成,成為習慣,形成文化;突出監督這一關鍵,抓早抓小抓預防,讓各級干部時時處處受到監督;突出懲處這一重點,強化執紀問責環節,對腐敗行為形成震懾,努力營造良好的從政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