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恩施市沙地鄉沙地社區百年老街的南頭,佇立著一幢新式平房,與老街的古樸素雅交相輝映,這就是劉應波的家。平房一樓的門楣上,懸掛著一塊招牌,上書“興欣農家書屋”六字。進得門內,書架整齊的排列著,各種書籍,陳列有序。一張長約兩米的條桌,當門陳設,上面放置著文房四寶,一看就知道主人高雅的知趣,真讓人有揮毫潑墨的沖動,整個房里充盈著淡淡的書香墨味。
這就是劉應波老人的“興欣農家書屋”。
劉應波,今年已經70歲了,是一位退休干部。退休前,是恩施市沙地鄉黨委宣傳委員,主管沙地的教育工作,他的一句口頭禪就是“讀書才有最好的出路”,他十分重視教育,特別強調讀書的力量。上世紀90年代沙地中學連奪恩施市中考八年冠,與他的辛勤工作分不開的。人們至今還稱呼他“劉委員”。
劉應波老人對書情有獨鐘,是與他的祖傳家風相聯系的。他的曾祖父劉自閱就是當時恩施東鄉著名的私塾先生,門下弟子成群,桃李芬芳。老祖宗就是希望后世能耕讀為本,忠厚傳家。劉應波老人始終銘記祖訓,堅持看書學習,幾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對自己的后人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退休后,劉應波老人時常琢磨著怎樣為社區居民做點什么。2009年12月,他來到沙地鄉沙地社區居委會,談了自己的想法。在居委會領導的建議下,劉應波老人決定自籌資金辦一個書屋。當晚,他組織家庭會議商討此事,全家老少對此事都大力支持,紛紛出謀獻策。辦書屋,需要房子,怎么辦?最后決定,收回已經出租的一樓。可房屋的租期未到,怎么能收回呢?幾經周折,最后退回租房人的租金將房屋收回。再請工匠制作書架,重新粉刷墻壁。興欣農家書屋就這樣辦起來了。
到目前為止,農家書屋綜合投資近4萬元,藏書量達2000多冊,還征訂了各類報刊10多種,音像制品50多種。這樣圓了老人的一個心愿。
隨之而來的是如何將書屋進行創新使用,對此,劉應波老人可沒少下功夫。他說,管理好農家書屋是需要“耐心”、“熱心”的。
“耐心”是每一次借書、還書都要登記、歸檔,還要把大家歸還的圖書及時整理上架,要使每一種圖書始終保持在固定的架位上,還要及時修補一些破損的圖書使之流通,沒有足夠的耐心是不行的。
“熱心”是要主動了解讀者的需求,主動尋找讀者所需要的書籍,對處于學習階段的人群主動推薦他們所需要的書籍。這就需要對圖書非常熟悉,沒有對讀者的熱心、對圖書的熱愛也是不行的。劉應波按照服務的對象,靈活安排對外開放時間。不論什么時間,只要有人來借閱書籍,他總是熱情接待,耐心講解,仔細填寫借閱登記簿,總是能保證群眾“高興來借,滿意而歸”,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到了寒暑假期時,也是農家書屋最熱鬧的時候。孩子們都來借閱自己喜歡的童話故事、腦筋急轉彎、寫作資料等等,劉應波老人還送給他們一些精美的小書簽作為紀念。
劉應波老人在工作的同時,除了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以外,還認真學習其他知識來提高專業理論水平和工作實踐能力。他希望借農家書屋這個平臺,把更多的知識普及到群眾中,讓更多的群眾讀到更多的好書,都成為懂政策、講科學、知法律的社會主義新農民。
柳池村有個叫譚必丕的,下決心要在自家的責任田里發展核桃,可就是不知道核桃的栽培要領,更不知道核桃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心急如焚。后來譚必丕找到了劉應波老人。劉應波老人和他共同學習核桃的栽培技術,研究核桃的病蟲害防治方法。如今,譚必丕的核桃園郁郁蔥蔥,果滿枝頭。
家住沙地居委會的郭好瑾,因父母工作比較忙,以前經常上網打游戲。自從農家書屋開放以后,他便成了書屋的常客。當別人問他怎么不上網了,他認真地說:“我在書屋過得很充實,上網只是玩虛擬的游戲,不如這些書本上的知識真實和實際,等我表弟放暑假了,我把他也帶來看書。”
自從有了興欣農家書屋,沙地居委會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游手好閑的人少了,賭博的人少了,搬弄是非的人少了。“雖然現在每天整理書籍等工作要花去我很多時間,但是我干得特別開心,以后我會想辦法不斷更新書籍,讓更多的人來看書、借書。”劉應波老人如是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應波老人的事跡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肯定和贊譽。《恩施日報》《恩施晚報》等曾多次對他的事跡進行了宣傳報道。雖然近黃昏,夕陽照樣紅。劉應波老人的讀書、愛書、用書的優良傳統必將代代相傳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