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體經濟審計是農村集體“三資”(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對農村穩定起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山東省沂源縣在縣、鎮(街道、開發區)農經、紀檢、財政等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建立村務公開監督小組,健全民主理財、村民大會、村民代表會等制度,實行村集體組織“三資”民主管理機制,完善審計制度和監督渠道,組織開展定期審計、專項審計、網上監管審計、村干部任期和離任審計等活動,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對維護財經紀律、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保障集體經濟發展等起到了積極作用。本文在總結沂源縣實踐的基礎上,對農村集體經濟審計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一、沂源縣農村集體經濟審計的主要做法
沂源縣按照上級有關文件精神,把農村集體經濟審計當作一項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以農經干部為主力軍,縣、鎮(街道辦、開發區)、村三級聯動,扎扎實實地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
(一)加強領導,成立機構。該縣把農村集體經濟審計納入年度目標管理考核。同時根據各鎮(街道辦、開發區)村級集體經濟管理的現狀,制訂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實施方案,下發專題文件。縣農經局設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科,負責全縣農村集體經濟的審計指導工作。各鎮(街道辦、開發區)依托農經站設立農村集體經濟審計站,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合署辦公。做到有機構管事、有人做事,從而促進了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扎實有效的開展。
(二)加強培訓,提高素質。農村財務審計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專業性都很強的工作,要做到依法行使審計監督職能,就必須要有正規的農村集體經濟審計機構和一批具有一定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的專(兼)職審計工作人員。為此,該縣加強了審計人員的培訓教育。同時,要求審計人員平時加強自身政治業務學習,并且每年都對鎮(街道辦、開發區)審計人員進行一次系統的會計業務和農村集體經濟審計業務知識培訓。目前,全縣農村審計機構共有13個,有審計人員近百人,90%以上的人員業務熟練,按章操作,能勝任農村審計工作。
(三)制訂計劃,認真實施。年初制訂審計計劃,認真履行監督職能,全面完成審計任務。具體抓好三個方面:一是明確目標。每年對各村的經濟活動、財務收支和會計核算的真實性、合規性、合法性進行監督、評價,實行計劃、委托和領導交辦三結合。二是抓面上審計指導。以村為單位,根據各村實際,對貨幣資金管理、其他收入、轉移支付、非生產性開支以及票據管理等實行以查代審。通過精心組織,認真實施,確保了一定審計面。三是抓好村干部離任、換屆審計。對因工作調整的村干部及時進行了離任審計,同時積極謀劃好每次村委會換屆審計。
(四)規范程序,確保質量。一是規范審計行為。制定了《審計人員行為規范》、《農村審計工作程序》、《農村審計文書格式》、《農村審計檔案要點》,使審計工作在道德、紀律、程序、格式和歸檔上有章可循。二是強化管理。合理配置審計人員,審計員必須持證上崗,明確審計責任,強化工作考核和獎懲。三是實行審計后續監督。及時了解審計報告或審計意見的落實,督促對存在的問題做出處理、整改,以此促進審計質量的提高。
(五)科學審計,確保實效。為了在保證審計質量的前提下完成常年審計任務,使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取得實效,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分類審計的辦法:對村干部思想素質過硬,執行財務管理制度較好,實行民主理財、民主監督和群眾信得過的村,采取由鎮(街道辦、開發區)村干部牽頭,組織村民主理財小組進行清理,送鎮(街道辦、開發區)農經站審計;對一般的村采取由鎮(街道辦、開發區)村干部牽頭,組織鎮(街道辦、開發區)農經站審計人員與村民主理財小組一起進行就地審計;對村干部執行財務管理制度不嚴,財務管理混亂,群眾意見較大,問題較多的村,則采取由縣農經局牽頭指導,鎮(街道辦、開發區)黨委、政府負責,鎮(街道辦、開發區)農經站審計人員、村民主理財小組成員和清賬代表一起進行就地聯合審計。為了保證審計效果,不論采取哪種審計形式,都嚴格按照審計程序和步驟開展工作,審計后要及時寫出審計報告,做到審前有通知,審中有記錄,審后有結論。在征求被審計對象和群眾代表意見后,及時作出審計結論,并通過召開村民代表會或公開欄等形式將審計結果向群眾公開,接受群眾的監督,讓群眾享有集體經濟的知情權。
(六)創新方式,做好結合。一是創新審計方式,規范審計行為。具體工作中要做到“四個結合”,即內部審計與交叉審計相結合,常規審計與重點審計相結合,事前審計與事后審計相結合,報送審計與就地審計相結合。同時,充分發揮沂源縣農廉網的監管功能,縣農經局成立專門組織進行月審和重點審計,進行網上實時監管審計。二是創新審計觀念,提升服務理念。樹立民生審計理念,將與農民利益密切相關的事項作為審計監督的重點,切實關注惠農政策落實情況。樹立和諧審計理念,推動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針對農村工作的具體情況,對審計發現的問題,從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分析,在審計處理結果上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在審計過程中,幫助被審計單位解決問題,建章立制,防止問題再次發生。
二、沂源縣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存在的問題
一是審計范圍不廣。全縣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大多數只對資金收支進行審計,對集體經濟組織資產、資源的審計比較少,對資產和資源缺乏有效監督,無法保證資產增值和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
二是審計監督乏力。對于審計中查實的違法、違紀問題,審計人員沒有處罰權,只能向鎮(街道辦、開發區)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提出建議,致使許多問題久拖未決,最終不了了之,嚴重削弱了審計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審計監督缺乏約束力,出現村干部對審計工作不配合的現象,給審計工作帶來了很大阻力。
三是制度不健全。個別村沒有“三資“管理制度,或者雖有制度但不按照制度辦事,制度形同虛設,對當事者的經濟行為沒有任何約束。有個別換屆離職的村干部賬務交接不清楚,甚至有的不交賬,接任的人又單獨記本賬,造成一屆一本賬,一人一本賬,賬賬不符的現象時有發生。村干部離任后不交賬,也沒有任何制約的手段和辦法,嚴重妨礙了村級財務審計工作。
四是經費缺乏。農村審計工作缺少工作經費,挫傷了農村審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鎮(街道辦、開發區)農經人員擔負的工作多,量大繁重,而且政策性、業務性都比較強,農村財務審計工作人員大部分是兼職,且后備力量嚴重不足,又缺少培訓經費,影響了農村審計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開展。
三、強化農村集體經濟審計的建議
(一)加強培訓和宣傳。縣、鎮(街道辦、開發區)兩級工作人員要深入學習《審計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審計法規》、《山東省農村集體經濟審計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熟練掌握農村集體經濟審計范圍、審計職權、審計程序、法律責任等相關知識,提高業務水平。進一步明確審計人員的權利和責任,嚴查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中違法、違紀事件。同時加大宣傳力度,讓干部群眾知曉有關政策和工作要求,使村級財務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加強教育和監管。一是加強培訓教育。加強村干部政治理念教育和黨紀法規教育,有針對性地開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三資”管理、農村土地承包、財經法規知識培訓,讓干部知法、懂法、守法。二是開展民主測評。每年開展一次對村干部的民主測評和民主評議,測評較差的實行誡勉談話,限期整改。整改不及時、不到位的,通過組織途徑,發動村民聯名提請罷免。三是建立崗位責任制。建立村干部崗位責任制,把任期內的經濟責任目標、工作目標分解到年,每年由鎮(街道辦、開發區)組織對村干部進行考核,把考核結果和工作實績與經濟報酬掛鉤。四是開展多形式監督。加強紀檢監察監督和“三資”監管,進一步完善村集體組織“三資”民主管理機制。
(三)堅持常年審計制度。鎮(街道、開發區)每年要對各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行一次內部審計,同時對集體土地征用等突出問題,組織專項審計,組織“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審計。結合村“兩委”換屆,對村干部進行任期和離任審計。各鎮、街道、開發區農經部門每年必須對“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村級資金進行全面審計。審計后,要及時作出審計結論,并向群眾公開,做到不留尾巴,不留后患。
(四)建立經費保障制度。縣、鎮(街道辦、開發區)要把工作經費和培訓經費列入同級預算,確保審計工作正常開展。同時,評先樹優,對審計工作中表現突出的人員進行物質和精神獎勵,切實提高審計工作人員的經濟待遇。
(作者單位:山東省沂源縣大張莊鎮農經站、沂源縣農經局)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