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農業保險是以保險公司市場化經營為依托,政府通過保費補貼等政策扶持,對種植業、養殖業因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險。2007年,重慶市啟動了政策性生豬保險試點工作,黔江區被列為試點區縣。7年來,該區將參保范圍逐漸從生豬擴至蠶桑、水稻、森林、獼猴桃等13個項目,對降低農業風險,促進規模經營有較好的推動作用。
近期,筆者通過對區級相關部門和部分鄉鎮走訪調查,發現目前推廣政策性農業保險還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黔江區政策性農業保險開展情況
(一)投保及理賠情況。7年來,黔江區逐年加大財政投入,拓寬農業投保險種,穩定了農業生產發展,使該區連續6年成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2013年,13個政策性農業保險產品保費2682萬元,其中財政補貼2240萬元,農戶自籌442萬元。全年共發生理賠案件8114件,賠付金額1654萬元,受益農戶4.45萬戶,農戶受益率達44%,有效提高了農業災后恢復生產的積極性。2014年,全區投保面積15.01萬畝,財政補貼保費206萬元。
(二)投保工作開展情況。一是建立數據審核責任制度。明確各級行政負責人為數據審核責任人,即村主任、農服中心主任(或畜牧站長)、鎮鄉長、農委主任(或畜牧局長)為數據審核第一責任人,層層審核簽字上報。二是加強宣傳。印制宣傳資料,對農民進行廣泛宣傳,2013年發放宣傳資料10余萬份。三是接受監督。建立數據逐級公示制度,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即村組“集中居住地”公示、鄉鎮“政務公開欄”公示、區級《武陵都市報》和區級網站公示,設立舉報電話,接受群眾監督。在公示結束后,以村組集體簽訂投保協議的均附農戶簽字確認詳細投保清單。四是強化督察。建立數據抽查制度,嚴格核實投保面積,對種養殖大戶和一般農戶進行電話抽查,按抽查不合格率扣減保費。
二、黔江區政策性農業保險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投保積極性不高。部分農民存在僥幸心理,認為雖然黔江區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較差,但大面積的自然災害很少發生,即使財政有補貼,相當一部分農民還是拒絕投保。大部分農民習慣于把交納的保費作為投資,認為參保交了錢如果沒有災害,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支出。目前,保險這種分散風險的作用還沒有被農民廣泛地認識和接受,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的拓展受到影響。
(二)賠付工作效率較低。因保險公司對理賠案件審核程序較復雜,部分案件需要市分公司核實,大大降低了賠付工作效率,導致部分農戶遲遲得不到保險賠付資金,對災后恢復生產帶來嚴重影響。這與《農業保險條例》要求達成賠付協議后10日內賠付到位的規定相差甚遠。
(三)承保數據核實難。由于農業保險工作量大、季節性流動性強,涉及面廣,全區30個鄉鎮、218個村、11.4萬農戶,養殖業出欄、病死、補欄頻繁,種植業參保面積的季節性、時效性很強,留給財政核實的時間有限,承保公司必須是“見費出單”。財政局只能在主管部門審核認定的基礎上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審核,導致難以全面審核農業保險數據的真實性。
(四)承保機構設置不健全。黔江區承擔農業保險公司均未設置專職“農險部”和農險專職人員,兼職人員一般也只有2人,在鄉鎮更沒有分支機構和營業網點,全區的農業保險工作均是委托所在鄉鎮的相關站所進行承保和理賠,導致保險公司的承保、核保工作容易出現漏洞、偏差,影響農業保險的真實性、可靠性。
(五)基層工作積極性下降。很多基層工作人員和村組干部都不愿承擔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認為這項工作是“費力不討好”,稍不注意就要背處分,影響了為農民辦好事的積極性。
(六)地方財政配套壓力大。現在開展的險種,大多都是上級指定的產品,區級財政均要承擔保費20%—30%的配套資金。黔江是貧困區縣,屬于吃飯型財政,財力有限,每年都難以及時配套到位。有的險種明知是給保險公司送錢,但地方也得被動埋單。
(七)沒有專項工作經費。政策性農業保險自2007年開展以來,上級部門沒有安排過專項工作經費,由于貧困區縣財力薄弱,也沒有預算專項工作經費。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農業保險是一項常態性工作,涉及千家萬戶,季節性和流動性強,每批保險均要宣傳、檢查、核實,需大量的人力、財力去完成。
(八)實施方案不太合理。上級主管部門在制定保險實施方案時,過多考慮了保險公司利益,有的不利于農民,不符合種養殖生長特點和規律。如生豬保險實施方案規定,投保仔豬必須在20公斤以上的,而10—20公斤仔豬死亡率高,卻不能投保;油菜保險實施方案的免賠率高達25%。
三、規范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增強風險意識。農業保險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應統一印制農業保險宣傳資料或宣傳手冊,免費發給農戶和種養殖大戶,或在涉農刊物或廣播電視上統一宣傳,提高知曉率,增強農戶風險意識。
(二)建立穩定的承保機構。國家應統一成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或將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由一家公司承擔,并一定幾年不變,不要隨便更換保險公司或停保農業險種;承擔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公司必須在鄉鎮設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投保、咨詢、查詢、理賠的營業網點,并將農險理賠審批權限下放到區縣級。同時,設立大災賠付基金,將當年賠付余額的70%用作大災賠付基金,由地方政府開設財政專戶管理。
(三)取消基層財政配套資金。政策性農業保險是變相提高農業補貼的一種新方式,建議參照農資綜合補貼,取消區縣級財政配套資金。
(四)改進保費補貼方式。農戶可以根據自己品種的優劣質量,受災易難程度,自由選擇保險額度,保費由農戶全額繳納給保險公司,財政將政策規定額度內的保費直補給農戶,基層監管部門負責監督農戶的投保數量,發現虛假投保的直接取消財政保費補貼資金,這樣也便于核實投保數據的真實性。
(五)建立差異化投保制度。參照車險、財險等商業保險運作模式,對種植飼養管理精細、疫病防控工作做得好、賠付案件少的種養殖戶,制定激勵機制,由保險公司給予適當的疫病防控獎勵或減免部分自交保費;對附加值高的品種,農戶可根據自身種養殖管理的實際情況,和保險公司協商確定保額、保費、保期等內容。
(六)合理制定保險政策。上級部門在制定保險政策方案時,應充分考慮農戶的利益和種養殖業的生產周期和規律,降低免賠率或不設免賠率和降低起保標準。
(七)嚴格區分政府與市場的職能。基層政府工作人員應負責將農業保險政策向農戶宣傳到位,對農戶享受財政保費補貼的投保數量及時核實到位,保費補貼資金及時籌集兌付到位,督促保險公司“應賠盡賠”及時賠付到位,保護農民的利益,而不能參與保險公司拓展業務而接受保險公司的經費補助。保險公司應組建自己的專業團隊,負責政策宣傳,核實投保數量和面積,簽訂保單,收繳保費,理賠查勘,及時將理賠資金賠付到農戶手中,不能惜賠拖賠,做到“應賠必賠”。
(八)市場監管要與農戶利益相結合。市場監管必須實事求是,不能“以權壓人”,對原承擔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停保農險業務時,要充分考慮農戶的利益不要受到損害,在沒有新的保險公司可以接替該項工作時,不得給予停保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的農戶處罰。
(九)安排專項工作經費。中央財政和上級主管部門應給基層預算農業保險專項工作經費,便于宣傳、檢查、核實等監督管理和支付村組干部報酬等。
(作者單位:重慶市黔江區財政局農業科)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