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什么方向?美國在中國的什么方向?東邊?錯,是北邊。
中國和美國之間隔著什么洋?太平洋?錯,是北冰洋。
這是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郝曉光給出的新答案,而且這個答案被中國軍方認可了。
這兩個長久以來存在于中國人印象當中的常識誤區,在很大程度上與國內長期使用的地圖有關。國內發布的世界地圖都是橫版的,這樣看起來從中國飛往美國確實需要跨越太平洋。事實上,一些參與軍工科研的專家都有這樣的誤區。
事實上,《豎版世界地圖》在設計完成的十幾年里已經被廣泛使用,但直到今年才正式出版。最近,湖南地圖出版社出版了郝曉光主編的《豎版世界地圖》。
郝曉光說,在《豎版世界地圖》公開發行之前,其實這份地圖已經在多個單位作為國防科研用圖內部使用。中國軍方開發北斗衛星系統時,采用的就是這份地圖,才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失誤:一旦有來自美國方向的導彈來襲,掛在太平洋上空的衛星,肯定要比掛在北極附近的衛星更晚看到。
2006年10月,在一次測繪行業的學術年會現場,一名發言專家正在臺上介紹北斗衛星系統的布局方案。北斗衛星系統是中國開發的類似于GPS的全球定位系統,軍事意義重大。
郝曉光回憶道,當時這位專家說,由于衛星發射和運行成本問題,北斗二號優先選擇覆蓋“中國及周邊地區”,太平洋被重點考慮,衛星覆蓋范圍也將越過中國國界向東延伸達5000千米,因為這關系到“中美軍事較量”。而向北延伸覆蓋,只涉及覆蓋到中國版圖的最北端。
郝曉光當時急了,也顧不上專家的面子,站起來就予以反駁。一下子,全場鴉雀無聲,“方案嚴重忽略了北冰洋的重要性”,“美國在中國的北面,而不是東面”。郝的建議是,北斗系統應該向北覆蓋面積更大的信號,而不是將更多的衛星掛在太平洋上空。在傳統的橫版地圖上,由于北半球被拉成一條長長的細線,北極地區被切斷,那條最短的線無法在地圖上呈現。
與橫版地圖以經線切割地球的方式不同,郝曉光編制的《北半球版世界地圖》以北緯15度為界線,投影到平面上的北冰洋被完整保留。從地圖上看,原本是世界邊緣的北冰洋成為被歐、美洲國家包圍的“地中海”。
郝曉光說,制作地圖本身并沒有多少人參與,也沒有任何科研立項,前后制作了兩年時間(2000年至2002年),然后就是一趟一趟地跑北京去“推銷”。按照郝的說法,他十余年跑了500多次北京。最緊湊的一次,一天跑了兩趟。領導想聽郝曉光做報告,他就馬上買飛機票過去,匯報結束回到武漢的飛機剛落地,其他領導也想聽,他就再飛一次。
于是許多關系重大的科研參與,是這些個人化的瘋狂“推銷”換來的。
國家海洋局基地考察辦公室將它作為內部用圖,印刷了2000份。2006年,《豎版世界地圖》還被國防科工委采用,作為軍事用圖。
由于全世界三分之二的陸地和五分之四的國家都位于北半球,這張地圖特別適合展現國際航線。今年3月24日,《中國海洋報》在展現馬航失聯客機搜索航線示意圖時,就使用了郝曉光繪制的《豎版中國地圖》。
另一個例子是,國航開通北京直飛紐約的北極航線時,因為途經北冰洋的航線在傳統世界地圖上無法正確畫出,而在郝曉光的世界地圖上,可以直觀地用直線標出。所以有關部門也采用了郝曉光的地圖。據測算,經太平洋航線是1.9萬公里;而經北冰洋,僅1.1萬公里。航程相差8000公里。
近年來各國爭奪北極的動作越來越大。除了軍事地位,北極還擁有全世界30%的天然氣、19%的石油和9%的優質煤。而且,北極航道的開發將帶動許多國際航線的變化。事實上,2013年,中國被批準為北極理事會正式觀察員國,在北極的存在感也確實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