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俗語里有“笑一笑,十年少”的說法,原來日本也有類似的說法,即“笑門招福”。近年,日本科學家還從宏觀到微觀對“笑”這件事做了不少的研究,他們發現,“笑”確實有保養養生、祛病延年的效果,“笑”甚至有“無副作用的藥”之稱。
增加有益的DNA數量
日本大阪大學研究生院大平哲也準教授一直在研究“笑在醫學上的功能”。他早就指出,笑具有運動效果和消除壓力效果的雙重作用。放聲大笑15分鐘,能消耗約40千卡熱量,同時能增加腦血流量,穩定自律神經功能,減少“壓力激素”皮質醇的分泌;并能激活相關免疫細胞功能,提升免疫力,從而可抑制血壓血糖值的上升,有助預防高血壓糖尿病。
日本東京家政大學營養學準教授大西淳之聯手筑波大學名譽教授村上和雄,對“笑”的健康效果又進一步做了研究。研究人員讓19名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每天吃500千卡熱量的食物,然后讓他們去聽容易令人昏昏欲睡、內容枯燥的講課,第二天再讓他們去聽令人捧腹大笑的“漫才”表演(類似我國的相聲表演)。這兩天里,研究人員會在他們進食兩小時后采血檢驗,結果顯示,聽講課那天他們的飯后血糖值平均上升123mg/dL,聽“漫才”那天他們的飯后血糖值平均上升77mg/dL,后者遠比前者要低。
研究人員同時還發現,在當事人聽了“漫才”大笑后,可殺滅癌細胞的免疫細胞“NK細胞”的功能狀態也恢復了平衡——即原本亢進的會降低,原本低落的會增強。在基因層面上,相關DNA的數量也會有所變化,比如與激活“NK細胞”相關的DNA數量會有所增加,與糖尿病、抑郁癥以及炎癥反應相關的DNA數量會有所減少。
用“aH值”來“量化”笑
除了研究笑對身體的健康作用外,研究人員還研究了笑對心理的健康作用。
發表于國際神經科學雜志《Neuroscience Letter》上的一篇關于小鼠的實驗結果顯示,每天給予小鼠搔癢刺激,讓其產生類似人體撓瘁后笑的效果,兩周后會發現小鼠的抗壓能力增強,即使給予小鼠一些恐怖刺激,其反應也會變得不那么劇烈。
大西淳之教授認為,笑引發基因層面上的變動是其對人體具有醫學效果的依據,但笑在心理上也有減壓抗壓的作用。
研究人員開始開發可以“量化”笑的強度和種類的裝置。這種裝置可測量人在笑的時候臉部、腹部肌肉電波的振動值,對應不同的笑如微笑、大笑等進行“點數化”,其單位用“aH”(即笑聲“啊哈”的簡稱)來表示。該裝置一旦進入實用階段后,可以根據我們每日笑的多少,即“aH”值,來估算我們的壽命長短。
假笑也有益健康
根據大平哲也準教授所做的社會調查,我們還知道,人們跟親友在一起時笑得較多;經常吃蔬菜的人、經常活動身體的人以及經常外出逛街的女性也是笑口常開;從年齡上看,20歲以下的人笑得較多,三四十歲開始,無論男女,其笑的頻率都開始下降,50歲以上的男性中,每5人就有1人甚至1周都不會笑1次。
所以,無論男女老幼,了解到笑的好處后,都應該多笑一笑。笑不出來?早有科學研究發現,即便是“強顏歡笑”也有類似的健康效果。發表于國際生物學期刊《PLOSONE》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你只要翹起嘴角,瞇起眼角,做出笑臉的表情,大腦就會產生“人體確實是在笑”的錯覺——相關腦神經活動會開始活躍,多巴胺分泌會增加,人便會產生愉悅感。不信你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