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惡搞”不網絡。如今的互聯網生態,不論是嚴肅端莊,還是惆悵失落,總不免融入了調侃的段子。在互聯網掀起的大眾文化潮流里,有一個特殊的音樂流派正在日益壯大——“神曲”。
所謂神曲,有人界定,是能夠讓2歲以上的小朋友聽三遍就可以哼出來的,門檻足夠低。每個時代的“神曲”,都包含了某個時期的社會心理、情感及文化因素,描述了一種樸實的生活和生命體驗,并用一種簡潔通俗的方式直擊受眾內心。其表達方式直接卻不粗暴,通過類似神經兮兮的歌詞,配上很動感的舞步,讓人們自娛自樂。
縱觀“神曲進化史”,從互聯網“創世紀”年代的《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到草根崛起初創的《老鼠愛大米》,再到與廣場舞瘋狂合流的《最炫民族風》、《江南Style》、《倍兒爽》,直至《小蘋果》橫空出世,在網絡點擊和廣場大媽的推波助瀾下,一舉占領“神曲榜首”的寶座。
貴族版本——《東北人都是活雷鋒》
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網絡神曲,應該是2003年雪村獨創的音樂評書《東北人都是活雷鋒》。沒有人宣傳,沒有人推廣,更沒有人炒作,雪村幾乎一夜成名。
“老張開車去東北/撞了/肇事司機耍流氓/跑了/多虧一個東北人/送到醫院縫五針好了/老張請他吃頓飯/喝得少了他不干/他說/俺們那嘎都是東北人……”雪村打造的這首膾炙人口的金曲,不論從歌詞還是編曲來看,都少不了北大高材生的痕跡:歌詞寓意深遠、制作精致考究。
由于曲調和歌詞都極為幽默,唱起來簡單、上口,這首歌在“網蟲”中間迅速普及。每天,“翠花,上酸菜”這句歌中的經典包袱在網絡間穿來穿去。
21世紀初,互聯網在中國始興,能夠接觸網絡并成為“網蟲”的只有社會精英階層,但這一神曲引發了網絡上的FLASH動畫風潮,又由FLASH反哺神曲,推動了神曲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成樹冠狀蔓延。
從創作者到推動者,前者是帶著北大光環的高材生,后者是具備互聯網技術光環的IT達人,《東北人都是活雷鋒》應是一首不折不扣的貴族神曲。
草根版本——《老鼠愛大米》
2004年,楊臣剛創作的《老鼠愛大米》,創下互聯網同一首歌在同一時期獲得1億人次點擊的紀錄,被奉為“網絡歌曲”開山鼻祖。這首歌首次被聽眾冠以“神曲”之名,因為“我愛你,愛著你,就像老鼠愛大米”的歌詞,其通俗程度已經到了空前絕后的地步。
這一時期,大多數人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尚不高,多數人還在網吧里徘徊于各色論壇、博客和QQ之間,彼時一系列以FLASH動畫為載體的音樂作品盛行,《老鼠愛大米》在該時期的點擊率頗為可觀,單曲月下載量600萬次的吉尼斯紀錄至今未被超越。
這一時期,傳統唱片業受到了新興數字革命的沖擊,磁帶、CD基本上“大江東去”,依托網絡為載體的MP3、彩鈴業務成為朝陽產業。以《老鼠愛大米》為代表的草根創作找到了平臺,不需再看財大氣粗的壟斷唱片公司的臉色行事,只要懂得了簡單的音頻軟件操作,草根創作者便找到了創作出口,如果能夠充分利用網絡傳播,歌曲紅火便指日可待。
大媽版本——《最炫民族風》、《江南Style》、《倍兒爽》
在草根們歷經了幾場音樂狂歡后,“大媽”們跳著廣場舞來了。
2009年伊始,鳳凰傳奇樂隊開辟了神曲界的新疆土,完成了從草根到傳奇的華麗轉身。80后經常哼唱的是《我和草原有個約定》;90后的來電彩鈴常常是《郎的誘惑》;一些具有小資情調的故人數日不見后竟也在車內放著《荷塘月色》;聚會K歌時《最炫民族風》引發好友大合唱,將氣氛推向高潮。
“蒼茫的天涯是我的愛,綿綿的青山腳下花正開,什么樣的節奏是最呀最搖擺,什么樣的歌聲才是最開懷。”看到這些歌詞,多數人會不由自主地哼唱出來,又或者腦袋里想起了玲花和曾毅動感帶勁的歌聲。
這首歌音樂節奏感強,四分音符一拍,與廣播體操的口號類似,適合基礎薄弱的初學者,很容易找到節奏,自然受到大媽們的青睞。與《最炫民族風》相似曲風的《江南Style》,同樣有著朗朗上口的曲調和人人都能模仿的簡單舞步,令人驚訝的是,這首歌的外語歌詞部分不但沒有給其在英語國家的迅猛傳播造成任何阻礙,反倒成為這首歌極富魅力的部分。突然之間,電視里、廣場上,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做著同樣的手勢,哼著一樣的曲調。
《最炫民族風》、《江南Style》,包括接踵而來的《愛情買賣》、《倍兒爽》很大程度上都體現了創作者的獨特風格,并且充分利用了網絡、微博、手機等現代媒介,在口水歌的競爭中,借助在茶余飯后翩翩起舞的大媽們的傳播神力,最后獨領風騷。
“逗逼版本”——小蘋果
在網絡高點擊率和用生命跳舞的廣場大媽們的推波助瀾下,雄霸神曲江湖多年的《最炫民族風》在“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怎么愛你都不嫌多”的轟炸下潰不成軍。
不管是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刷屏,還是廣場不斷響起的高音喇叭,都在佐證《小蘋果》已經占領了新一代神曲霸主的寶座。參考“數托邦”工作室的分析數據,被《小蘋果》“洗腦”的受眾中78.27%為90后。制作方也透露,《小蘋果》是先在年輕人之中流行起來;隨后,不少明星開始模仿,并把視頻傳到網上;最后,才被跳廣場舞的中老年人接受。
《小蘋果》MV中的一段搞怪的“蘋果舞”,如今已成為大媽、學生、白領和明星們爭相模仿的神技,甚至于中國國防部為了征兵工作取得良好進展,也拍攝了軍營版《小蘋果》。
仔細看,在傳唱度、技巧性上,《小蘋果》似乎遺傳了某些因素:復古懷舊的MV色調、鳥叔式的搞笑舞姿、萌萌噠的馬賽克、四四拍的簡單旋律、雷人韓劇的劇情設置……筷子兄弟或許不是抱著唱《老男孩》的心態來唱《小蘋果》的,許是為了掀起一陣潮流風來“逗逼”的。
作為電影《老男孩猛龍過江》的宣傳曲,《小蘋果》的爆紅,少不了專業策劃和網絡推手。甚至,這部片子據說還運用了時下炙手可熱的“大數據”技術——通過分析已經掌握的用戶信息,得出受眾年齡、性別、職業、對內容的偏好等關鍵信息,于是歌曲的投放可以直抵人心、有的放矢。
不可忽略的是,借助微信這一新媒體,《小蘋果》制作團隊的“逗逼”形象一覽無余。微信用戶自拍一段《小蘋果》的惡搞視頻,分享至朋友圈,就可以直接用微信支付兌換筷子兄弟的電影票。這種“逗逼化”的互聯網思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必然可以找到N茬角落活得有滋有味。
神曲發展至今已有十年時間,這背后隱匿的與網絡平臺發展掛鉤的線條必將給下一代神曲創作以靈感:歌詞朗朗上口,節奏百搭,跳舞動作簡單易學,最關鍵的是靈活運用互聯網思維。很大程度上,“神曲”體現的“土”與“俗”,既要能迎合公眾審美的世俗化,更需要能以一種更接地氣的方式,暗合互聯網時代的公眾心理。
(伍愛仁薦自《深圳青年》)
責編:易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