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鳶,就是風箏,南方人稱“鷂子”,“春衣稱體近清明,風急鷂鞭處處鳴。忽聽兒童齊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箏”;北方人則稱“風箏”,“槐榆舒綠柳含青,陣陣東風拂面生。最是兒童行樂事,置身檐瓦放風箏”。在屋頂上放風箏,古今都不多見,童心童趣,躍然紙上。
放風箏的歷史由來已久,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墨子·魯問》:“公輸子削竹木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有了風箏。明·郎瑛《詢芻錄》上說:“五代漢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而戲,復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作聲,如箏鳴,故名風箏。”這便是“風箏”之名的由來。
在古代,風箏不僅僅是一件娛樂工具,也是人們在戰爭中使用的武器。楚漢相爭時,漢將韓信曾圍楚軍于垓下,找人做一架大風箏,讓一個身輕如燕的士兵坐在上面,唱著凄涼的楚歌飛向楚營上空,哀怨的歌聲觸動了楚兵的思鄉之情,渙散了楚兵的軍心,瓦解了楚兵的斗志,最后楚兵潰不成軍,一敗涂地。唐朝末年,臨安守將張伾被困后,曾利用風箏捎出書信,搬來救兵。我國的五位科學家上了月球,他們分別是石申、張衡、祖沖之、郭守敬和王古,其中的王古就是受風箏的啟發,發明了可操縱的火箭推進裝置,被英國人H·瑟姆稱頌為“世界上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作飛行的人”。
當然,風箏主要還是人們的娛樂工具。“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可以說是膾炙人口,家喻戶曉了。元代詩人謝宗可《紙鳶》一詩,又把當時人們放風箏的情景刻畫得淋漓盡致:“畫里休看郭恕先,巧糊片楮作蹁躚。影馳空碧搖雙帶,聲遏行云鼓一弦。避雨飛來芳草地,乘風游遍綠楊天。黃昏人倚樓頭望,添個紅燈到上邊。”在《紅樓夢》第二十二回中,還有關于風箏的詩謎,可見古時候風箏已經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
不僅如此,放風箏還可以活動全身的筋骨血脈,泄內熱清眼目,有益于兒童的身心健康。宋·李石《續博物志》:“春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泄內熱。”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兒童放之空中,最能清目。”
“今年寒食好風流,此日一家同出游”。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帶著孩子愛人去公園去田野放風箏吧,把孩子的心放飛,把家人的夢放飛。天上白云飄飄,地上芳草萋萋,“人閑正好路旁飲,麥短未怕游車輪”,讓我們吟著蘇東坡老夫子的詩句,到田野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吧。
(劉鳴杰薦自《潮州日報》)
責編:我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