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奧巴馬2014年8月8日在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說,中國在伊拉克問題上是一個“搭便車者”,并且30年來一直在國際事務中充當“搭便車”的角色;甚至不無調侃地說,“我們能像中國一點嗎?沒有人指望他們(中國)做任何事情”。奧巴馬的這番話,反映出美國朝野各界對中國的看法,并且讓“搭便車”一時間成為西方媒體愛不釋手、爭相報道的熱詞。
面對來自西方的醋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8月22日在訪問蒙古國時表示,“中國愿意為包括蒙古國在內的周邊國家提供共同發展的機遇和空間,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搭快車也好,搭便車也好,我們都歡迎。”
那么,中國真是一貫“搭便車”嗎?世界有沒有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快速列車呢?
從兩場戰爭說開去?
美國政界和輿論界有一種說法: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付出很多,中國沒有派一兵一卒,戰后卻輕而易舉地獲得了伊拉克的石油開采權和采購權,成為最大受益者。還有,“當美英部隊在位于阿富汗赫爾曼德省的最大軍事基地永遠地降下旗幟之后僅兩天,阿富汗新總統卻飛向了中國”,阿富汗總統加尼首次正式出訪選擇中國,西方媒體滿含醋意地批評中國“搭順風車”,蓄意填補當地的“權力真空”。
對此,《人民日報》回應,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一貫堅守道義,戰爭爆發前對美單邊主義戰爭計劃明確表示反對;面對戰爭留下的爛攤子,又積極參與到伊拉克的重建進程。南亞問題學者趙干城認為,北約軍隊在戰爭中造成大量平民死傷,是阿富汗經濟崩潰以及社會動蕩、暴力頻發的原因之一,而中國對阿富汗的援助和投資有助于阿政府增加財政收入。經濟增長才是阿富汗不再恐怖主義泛濫的根本保證。
日本《外交學者》認為,從伊進口石油對中伊兩國是雙贏,中國在伊的投資項目有助于伊拉克穩定,也符合美國的利益。至于加尼訪問中國,阿富汗尋求同最大鄰國發展更緊密的關系,西方沒資格說三道四。
的確,中國需要資源,但戰后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更需要支持與幫助,這樣基礎上的合作是互利。通過油氣開發與合作,中國為戰后伊拉克還提供了大量人力、財力及技術支持,且不附加任何條件,合作利潤之低,非其他國家可比,從油井滅火做起,幫助伊拉克建立完整的石油工業體系,提升其石油產業水平。中國還為伊拉克提供了覆蓋全國的通信服務,先后同伊難民提供2500萬美元人道主義援助和5000萬元人民幣無償援助,為推動伊拉克戰后重建和改善人民生活起到重要作用。飽受戰火摧殘的阿富汗,不僅希望獲得中國政治上的支持,更需要經濟上的援助。中阿合作,能給資源豐富的阿富汗帶來發展機會,有助于其振興經濟、穩定社會。
對于美國來講,戰爭結束、軍隊撤離,表面上標志著美軍完成了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任務,但是美國許諾的民主和繁榮并未實現。伊、阿政局動蕩、經濟停滯、安全沒有保障、百姓生活艱難。中國與伊、阿兩國的合作不僅沒有搭什么美國的“順風車”,反而是在幫美國收拾戰爭留下的“爛攤子”。對于這兩個百廢待興的國家來說,是不是搭乘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便車”呢?美國是否應該多干些實事、少發些牢騷呢?
兩次金融風暴的“定風珠”
1997年夏天,隨著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一路狂跌,一場罕見的金融危機像瘟疫一樣彌漫至整個亞洲。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等國紛紛遭遇重創,經濟落入崩潰邊緣。此時,中國展現了大國的智慧與擔當,向世界作出“人民幣不貶值”的承諾。同時,積極參與和推動地區國際金融合作,采取積極政策擴大內需以刺激經濟,保持國內經濟健康、穩定增長。這系列舉措,創造出了“中國奇跡”,惠及亞洲乃至世界金融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10年后,一場規模更大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2007年底,風暴自華爾街迅猛刮起,波及全球,世界經濟再次陷入危機之中。而對危機,中國如同一枚舉足輕重的“定風珠”,力挽狂瀾,彈壓風暴。中國政府通過實施擴大內需措施,制定經濟刺激計劃,穩住市場和人心,實現國內經濟增速始終保持在9%左右,占世界經濟增量50%左右,有效拉動了世界經濟回穩。中韓兩國央行簽下1800億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使次年中韓貿易額達1409億美元,韓國因此實現經濟增長率0.2%,成為首個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的發達國家;中國陸續在歐洲采購數百億元人民幣的商品,以刺激其貿易和投資活動;中國通過向美國等多國購買巨額國債,允許增加對華出口份額,以幫助其渡過難關。
正如英國萊斯特大學經濟學教授、世界銀行顧問帕尼科·德梅特里業德所說,“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特殊的貢獻,并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新加坡國務資政吳作棟表示:“無論是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還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對全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主動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積極參與應對金融危機的國際合作,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成為發展最快的“列車”,引領“搭乘者”一同走出金融風暴,走向經濟復蘇。毫無疑問,在這些“搭乘者”中,美國受益最大。
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和人類財富的“蛋糕”越來越大。中國,成為引領世界經濟增長功不可沒的“火車頭”。
據《人民日報》消息,2008至2013年,中國經濟維持在7.7%以上的高增長水平,對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總量的貢獻率高達37. 6%。中國經濟增長,帶動世界經濟增長,成為重要的發展“引擎”。
中國,是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國和全球第二大進口國。龐大的市場,使中國成為世界需求中心,也是各國最重要的貿易出口目的地。2010年,中國成為日本和東盟的第一大出口市場、歐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場、美國的第三大出口市場;中國基礎原材料的進口需求激增也導致非洲、中東、拉美等發展中國家受益頗豐。近年來,中國購買力占全球產品購買力的比例極速上升。iPhone5首發當日,紐約蘋果旗艦店一位店員表示,排隊購買手機的客人中每三個就有一個中國人,他甚至打趣地說:“感謝中國人,我的年終紅利就靠他們了”。不僅物質產品消費,精神文化產品也大幅攀升,進口商業影片在中國的票房動輒上億美金,讓國外影視公司嘗遍了甜頭。
中國還是第一大出口國。低廉的勞動力和寬松的經濟政策,給各國企業來華投資提供了便利,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據美財經頻道報道,全球圣誕節禮物約60%來自中國制造。“中國制造”走進世界各國家庭,豐富了各國人民的生活內容,提升了消費水平。外國民眾已很難離開中國貨。
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道,一位自由撰稿人坐在沙發上環顧房間,發現桌子上的電視機、門邊的網球鞋、圣誕樹上的彩燈、地板上的洋娃娃……隨處可見中國制造的產品。她起身進行盤點,在她所有的物品中,中國產品25件,非中國產品14件。于是,她想嘗試把“中國”關在門外,和丈夫體會下沒有中國產品怎樣生活……她4歲的兒子穿破了網球鞋,原本可以買一雙10美元的中國產網球鞋,但不得不花60美元為兒子買一雙意大利產的球鞋;丈夫要過生日,為買生日蠟燭開車去了6家雜貨店,根本買不到非中國產的生日蠟燭,最終不得不用在廚房里找到的一盒落滿灰塵的蠟燭將就;一個舊抽屜拉不開了,丈夫在家找到可用的工具,卻發現工具上貼著“中國制造”的標簽,只得把它放了回去;節日里孩子要給小朋友送禮物,丈夫不得不自制禮品,因為節日的裝飾和禮物大多是來自中國的產品……沒多久,他們4歲的兒子發起“反抵制”行動,堅決支持“中國的東西”。她慨嘆道,“沒有中國產品的生活真是一團糟。”
中國,一直為世界提供著“物美價廉”的商品。這在無形中提高了各國消費者的購買力,如同贈予了世界一份“中國福利”。美國研究學者指出,如果沒有中國的廉價商品,那么美國的通脹將會變得非常嚴重。中美兩國之間的經貿發展,給美國的經濟轉型帶來空前的機遇。
作為全球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和最大的旅游輸出國,中國消費者在國際上的購買力也讓各國商家喜笑顏開。中國出境旅游人數年年快速攀升,僅2014年便達一億人次,出境旅游消費總額約1287億美元,國際市場上購物最舍得出手的游客中國最多。因中國游客激增,國外旅游市場一片火紅景象,大幅拉動了經濟增長。
實現全球經濟列車的提速,少不了強力驅動,而中國便是領跑世界的“火車頭”。多少國家與地區,因為搭乘“中國快車”提高了發展速度,誰又算得清楚!
援建投資的“好伙伴”
2014年12月18日,中國總理李克強與塞爾維亞總理武契奇共同為貝爾格萊德澤蒙- 博爾察大橋竣工通車儀式剪彩。這座由中國提供貸款并主持設計和施工的大橋,結束了近70年來貝爾格萊德市多瑙河上僅有一座大橋的歷史,可將一個多小時車程縮短為10分鐘。現場觀摩剪彩儀式的當地群眾大約有2萬余人,他們揮舞著中塞兩國國旗,不時地喊出“中國人萬歲”……
這只是中國千百個援外實例的一瞥。數十年來,中國對外投資援助從未停歇,經常扮演“援手者”、“送炭人”的角色。
早在中國尚處于還未解決溫飽問題的年代,就盡己所能地為更加貧閑的國家提供援助。上世紀60年代,中國政府提供無息貸款9.88億元人民幣,發運各種設備材料近百萬噸,派遣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近5萬人次,幫助非洲建設起全長1860公里的“坦贊鐵路”,為當地及周邊國家救了急。近幾年來,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慷慨地讓世界共同分享中國的發展成果,大大促進了投資援助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2000年與2006年,中國政府兩次減免33個非洲國家總額達200多億元人民幣的債務。2009年,中國政府宣布向阿富汗提供的7500萬美元優惠貸款全部轉為無償援助。2010年,中國政府宣布減免伊拉克欠華債務的80%,約合68億美元。2011年日本遭遇強震引發海嘯,中國提供人道主義救災物資達60批次,為世界最多。2014年,中國向埃博拉病毒重災區提供資金、設備、專家及建立救護中心四個方面的援助,累計向13個非洲國家一級國際組織捐贈超過7.5億元人民幣。因此,中國被視為“真朋友”。
2014年,中國與巴西、秘魯達成合作建設兩洋鐵路協議,以帶動拉美國家經濟發展;中國與多國合作修建快速鐵路,具體落實“互聯互通”戰略。中國企業計劃融資500億美元,協助尼加拉瓜修建全長276公里的大運河,目前已開工,計劃2019年建成,該國百年夢想有望實現。
中國人總是出現在最貧窮、最困苦的地方和最艱難、最需要的時刻,“中國急救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已同67個國家、5個地區或區域組織建立了72對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伙伴關系,基本覆蓋了世界上主要國家和地區。“伙伴關系”,體現了“平等、和平、包容”的理念,當然歡迎伙伴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
國際金融改革的“推進器”
最近,有兩篇文章引人關注,一篇是英國《金融時報》的“中國將重塑世界金融格局”,一篇是香港《南華早報》的“中國尚無力重塑世界金融格局”。兩篇觀點對立,各說各理。其實,對中國是否將重塑世界金融格局有沒有共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爭論本身說明了中國金融在世界金融格局中的地位與作用,已與往昔不可同日而語。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國際開發協會、國際金融公司(IFC)、亞洲開發銀行等這些老牌的國際金融組織,歷史悠久、實力可觀,但其主角長期是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其觀念保守、權力失衡等問題改變緩慢,無法適應廣大發展中國家及新興的金磚國家的發展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以雄厚的金融實力為基礎,勇于擔當、出力獻策、妙招頻出,著力盤活金融市場,彌補國際金融組織的缺口。
有銀行數據顯示,至2020年,亞洲各國國內基礎設施及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約需數千億美元,而且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周期長,回報率相對較低,這么巨大的需求光靠各國財政或援助遠遠不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新興市場國家,基礎設施投資缺口更是驚人。中國,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和自信,融入到世界經濟大家庭中,在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APEC峰會、二十國集團( G20 )峰會、東盟及拉美、非洲、中東歐等國際舞臺,奏響了一曲曲“均衡、普惠、共贏”的中國主旋律,接連亮出金融大手筆:倡導成立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為東盟十國提供200億美元貸款用于基建;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為金磚國家開發銀行與金磚國家應急基金分別注資10億美元與410億美元;為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投資、貿易便利化、反貧困等項目提供融資支持;人民幣銀行、人民幣清算中心橫跨各大洲建立離岸市場,因人民幣國際化提速而獲得便利的國家和地區正迅速增加。
中國“金融便車”的搭乘者愈來愈多,中國對國際金融改革“推進器”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中國以最快的速度推動世界減貧,為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和全球金融復蘇強勁助力。
聯通全球的“國際站臺”
公元前139年,張騫從長安出使西域歷經多國,古代中外經濟及文化交流的國際通道“絲綢之路”開始打造并由此延伸。公元1405年7月11日,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遠航,開拓先人航線,七下西洋訪問了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延展了“海上絲綢之路”,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
如今,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以高瞻遠矚的戰略魄力,繼承并再次展現了中華民族與世界互通共享的博大胸懷。
從世界地圖上可以看到,“一帶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發端于中國,貫通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部分區域,東牽亞太經濟圈,西系歐洲經濟圈,覆蓋約44億人口,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2013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10萬億美元的商品,對外投資將超過5000億美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將率先受益。一旦實現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還可能吸引更多的國家和經濟體參與其中,發展前景不可限量。
這表明,中國不僅歡迎世界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還在積極努力地“修路”、“建站”、“造車”,不斷優化“搭車條件”。
高速發展的互聯網通信手段,使碩大的地球微縮成一個“村”。同住“地球村”,天涯若比鄰。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競爭不是零和游戲,應當互利共贏,堅持“包容性增長”,這樣才能讓發展成果惠及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惠及所有人群。比起中國的態度與做法,西方一些領導人及媒體對“搭車”的態度,是否狹隘了點呢?!
和諧世界的“文化基因”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這是毛澤東的詞《念奴嬌·昆侖》里的詞句,充分體現了作者“世界大同”的胸懷,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仁愛”思想一脈相承,也契合了孫中山“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理想。如今,習近平主席提出“合作共贏、義利兼顧”的外交方針與“親誠惠容”的睦鄰外交等理念,同樣展現出了“和諧世界”的天下情懷。可見,歡迎世界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是由中國文化基因決定的。
“中國列車”正以卓越的驅動和優雅的姿態,平穩地行駛在距離“中國夢”越來越近的康莊大道上,催動著更加偉大的“亞太夢”乃至“世界夢”勇往直前!
為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是“中國快車”與時俱進的不竭動力!
(劉名遠薦自《華人時刊》)
責編: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