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度過了“19歲”生日的上海國際馬拉松賽吸引了來自85個國家和地區的3.5萬名長跑愛好者,其中不乏企業高管、私企老板、文藝工作者、娛樂圈人士,整個賽事火爆異常,一票(參賽門票)難求。而“北馬”大軍在漫天霧霾中戴著面罩開跑的畫面將成為2014年的年度記憶之一。近幾年來,全國的國際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呈井噴式增長,2011年的22場,2012年33場,2013年44場,2014年增長到53場。很多人不解,這項看起來無比極端又枯燥的運動為何瘋狂席卷全國?雖然不時有猝死、受傷等不幸事件發生,可各地舉辦馬拉松賽事的熱情不減,且以中產階層為主的參賽者熱情節節高漲。
馬拉松在中國為什么這么潮?
上癮,是因為舊我新我的博弈
馬拉松是一種時髦。
真正堅持跑步的主流人群是中產階層,因為跑步這項運動是中產階層最為認可的健身方式,他們認可的還有馬拉松所包蘊的一種跑步文化。與富人輕輕松松打場高爾夫不同,跑步是一項枯燥單調、需要長期堅持的運動,每天都要拿出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和精力去戶外踐行,還必須制訂細致的訓練計劃。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迷上跑步、熱衷馬拉松的大概都在35歲以上,不少人事業小成,開始進入中年。
在新華社評出的年度中國體育十大新聞中,“跑馬拉松賽成健身新時尚”位列其中。如今,跑步不僅不再是令人感覺枯燥甚至“恐怖”的田徑項目,反而成為當今社會最為時尚和火爆的一種健身方式。
2014年11月23日上午8時,廣州國際馬拉松賽在花城廣場準時鳴槍。來自40個國家和地區的2萬名選手在最具廣州特色的“一江兩岸”美景中順利完成比賽。而這已是今年中國第49場國際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
三周前,參賽人數更多、影響力更大的上海國際馬拉松比賽剛剛落下帷幕。在這項賽事的報名環節,出現了“僅數小時1.8萬個全半程名額就被一掃而空”的火爆一幕,甚至被調侃為“比春運搶票還難”。據官方統計,報名開始一小時內,賽事官網居然有高達70萬人的訪問量,每秒最高訪問量達3.8萬人。不只是“上馬”,在10月舉行的北京馬拉松賽報名時,因人數眾多,首次采用了搖號的方式確定參賽資格,而中簽率只有14.2%,要知道,在北京,只有買限價房和買車上牌才會采用搖號的辦法。
仿佛僅在短短幾年內,跑步成了中國最受歡迎、最具群眾影響力、集競技和健身功能于一體的田徑項目。究竟是什么樣的原因,讓人們對馬拉松賽如此情有獨鐘?
據《中國體育行業商業價值報告》顯示,在“大眾經常參與的體育運動”中,跑步以43%的參與度名列前茅。“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只關注物質需求,對于健康、休閑以及高質量生活的追求越來越明顯,而跑步又是人類最自然、最容易接受的鍛煉方式。”此外,中國人尤其是中產階層越來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重要原因。他們是亞健康的主要人群,肥胖、富貴病等十分常見,大多數人已經愈來愈關注自身的長遠健康了。跑步,沒有太多場地器械要求,沒有性別年齡要求,也沒有時間限制,天氣因素也可排除(下雨天可以在跑步機上跑步)。只要備有幾雙合適的鞋子,在各種較為廣闊的場地上都可以進行,速度可以自己調節,自由度極高。
而社交媒體的興起,也讓跑步變成了一種可以分享的社交方式,樂趣度陡增。如現在流行的一系列健身+社交軟件,讓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跑步成果,為你點贊和歡呼。當然,朋友們也可成為你跑步的監督者。你持續分享的跑步記錄,傳播了一個時髦的、有趣的、自律的、陽光的形象。這種重要的信息分享,讓跑步成為新的話題談資,成為可以共享的社會資源,新的精神提升催化劑和一種更多元的娛樂方式。
10月,在北京馬拉松時,正好碰上重度霧霾,盡管如此,北馬3萬跑者幾乎無人退賽。有人說這些人是不是瘋了,可是,從跑者的角度來看這一現象,大家沒把霧霾太當一回事。
專家認為:健康從來就是人類面臨的首要問題,而且對一個國家的盛衰也意義重大。在中小學生跑跳投以及身高等基本素質,全面落后于東鄰韓日的現實背景下,我國以中青年為主并輔以老年人的大眾跑步運動異軍突起,成為塑造中華民族體魄的支配性力量。所謂群眾體育,所謂大眾體育,跑步儼然已成第一運動。這個群體的外在特征,就是常年有規律地堅持長跑,并以參加馬拉松賽事為階段性目標。有數據顯示,在國內,參加馬拉松跑的這一群體目前已有數百萬人。至于平素跑步而沒有參加馬拉松的愛好者,更是不計其數。跑步本是一種健身方式,但隨著對個人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的潛移默化,最后演變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其根本特征就是無需旁人喝彩地挑戰個人極限。
許多跑步者都深有體會,他們是在用腳步丈量大地,42.195公里,在不經意間還消除了個人的信仰危機和信念危機。在極端艱難的境況下思考人生,很多困惑和迷茫都會迎刃而解。這是挑戰自我,舊我和新我之間的沉默博弈。也許跑步就像火焰一樣,吞噬了無聊、敏感、消沉、焦慮和悲觀的自我,試圖洞徹生命的意義。對于許多人而言,跑步未嘗不可幫助自己重建自信和尊嚴?
試想,當越來越多的人對跑步產生感悟和共鳴,他們真的會跑上癮。
“跑步鏈”成長為“產業鏈”
有專家分析,跑步人口的多少,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高低的標志之一。民眾在衣食無憂之后,健身意識才會覺醒,這是城市跑步族涌現的首要因素。另外,馬拉松賽事在中國掀起熱潮的另一個重要推手,是該項賽事背后的影響力與巨大商機。
目前國家推行的全民健身計劃可謂跑步運動空前火爆的“政策面”。推廣全民健身,不需要任何器械、公眾參與感強的馬拉松無疑是最好的載體。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對馬拉松的踴躍參與則是最大的助推力。
馬拉松賽對于城市經濟的直接推動作用也是非常驚人的。記得三年前在蘭州國際馬拉松賽期間,外地到蘭州旅游、觀光、投資的人數快速增長,僅旅游的人數增長就達15%以上。國際田聯路跑協會官員瓊斯表示,經濟效益對于馬拉松的舉辦城市來說顯而易見,很少有別的體育賽事可以帶來如此的效益。“平均每個馬拉松運動員都會至少有一個同行的伙伴,他們至少得在旅館住3天到4天,還需用餐、購物等。即使每人只消費幾百美元,數以千計的國外游客加在一起的消費總和也很可觀。”
國內馬拉松賽事,其經濟效益雖然僅是世界一流賽事的十分之一,可是近些年其呈幾何級數增長的頻率還是引發了商家極大關注。廈門國際馬拉松賽2003年創辦,到2013年為止,第一至第十二屆廈門國際馬拉松賽給廈門帶來的直接營業收入累計高達15.68億元。僅在2014年廈門馬拉賽事期間,全市從馬拉松賽獲得的各項收入約為2.65億元。廈門馬拉松品牌負責人、廈馬市場開發部部長張思杰認為:“這兩年,想要做馬拉松的公司、團隊也越來越多,前些年,這個項目很冷,大家都覺得沒什么意思,現在報名者非常踴躍。”馬拉松的熱,就像熱輻射的波源一般,由點及面,遍布中國。
具體到市民百姓身邊,每逢馬拉松賽事都是一派喜氣而繁榮的景象。比如,在今年珠海馬拉松賽期間,位于起跑點附近的奶茶店就大賺了一筆,店主陳海生說,從早上5點開始,就有大量的參賽者以及家屬抵達此地,他的奶茶店完全忙不過來,“從早上5點多,到10點半比賽快結束時,就沒歇過一下,賣出去500多杯奶茶,還有其他糕點,快要抵得上過去6天收入了。”賽場附近的酒店更是一房難求,入住率比以往多出了三成。
近幾年,一些企業紛紛意識到了中國跑友的巨大消費能力,扎堆開始了馬拉松營銷。跑步圈里流行這樣一句話——跑步是豐儉由人的運動,只需要一雙跑鞋就可以上路。事實上,跑步愛好者都知道,一旦跑步成癮,裝備花銷自然不會少。從40元的國產跑鞋到上千元的進口跑鞋,從幾十元一件的T恤到上千元的壓縮衣,難怪有跑步圈的人笑稱,“有的跑友買裝備是按人民幣算,有的是歐元結算。”
與此同時,一些成熟運動品牌的攻堅戰,早就從裝備上轉移到了虛擬產品上——手機軟件。跑步需要記錄里程數、速度,以此催生了大量的同質化軟件——記錄運動數據、卡路里等基本信息的軟件,而如今,進階版本的軟件還兼具了社交軟件的功能,除了記錄里程、速度、卡路里等基本信息外,你還能在上面添加好友,你甚至還能利用軟件約跑或者比賽,哪怕不是同城都不要緊,一個人在北京、一個人在成都,同樣可以約跑,曬曬數據就好。
更高級的軟件,已經配備了虛擬教練,利用你輸入的數據、平時的跑步情況,為你制定訓練計劃。據說,上海的3.5萬跑友里,超過九成的跑友使用了虛擬教練制定的計劃。全球范圍內,一款軟件從零用戶發展到2000萬用戶,只用了兩年時間,這是堪比“臉書”的神話,更恐怖的是,創造這個神話的運動軟件,還不止一家。從簡單的裝備購買,到大數據時代的移動用戶數據資料,這項看似只需要一雙跑鞋的運動,卻率先地在體育產業里進行了一場革命——從未有哪一項運動,能讓配套的商業軟件開發到如此完善、精準、細分。
一條再簡單不過的“跑步鏈”,居然成長成為如此龐大而誘人的“產業鏈”。廣大中產階層熱衷跑步帶來的市場潛力,還將為中國的馬拉松增加熱度。
(李鳳菲薦自《新民周刊》)
責編: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