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投意合,相見恨晚
陳寅恪13歲東渡日本,后游學歐美,20余年潛心學問,能讀14種文字,會說5國外語,聽懂8種語言,是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在清華園,他以學識淵博著稱,但在情感上,他卻是幼稚園水平,年近不惑,仍未婚娶,也沒有愛情經歷。他甚至不講究衣著,夏秋季他穿藍布長衫,冬春季一身灰長袍青布馬褂,腋下夾著藍布書包。在水木清華西裝革履的教授中,他特立獨行,是一道別致的風景。
陳寅恪情感上的“晚熟”,急煞父母。家人開始好言催促,最后父親警告他:“你若再不娶妻,我將馬上代為聘定?!?/p>
緣分來了,擋也擋不住。一次閑談中,同事偶然提到曾在一位女教師家中,看到墻上懸掛的詩幅末尾署名“南注生”。他不知“南注生”是何人,特向陳寅恪請教。陳寅恪略顯吃驚,沉吟一會兒說:“此人定是灌陽唐公景嵩的孫女,住在何處?我要去登門拜訪。”
南注生是唐景嵩的別號,唐景嵩是中法戰爭時請纓抗法的封疆大吏。他的“請纓日記”,陳寅恪早已讀過,每次讀來,都熱血沸騰,對唐景嵩也仰慕已久。陳寅恪當即決定冒昧登門拜訪這位女教師——在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擔任體育教師的唐景嵩的孫女唐筼。
出生書香門第的唐筼,是當時有名的才女。才子才女相見,情投意合,相見恨晚,緣分的天空畫出了兩條相交的弧線,仿佛她蹉跎青春,只為等待他的到來。不久,38歲的陳寅恪與30歲的唐筼,締結了偕老之約。
她的聰明才智都用來照顧丈夫
唐筼婚前不識柴米,但作為一個老把油燈打翻的書呆子的妻子,她只好學著下廚、養花、種菜、育兒,協調大家庭的人際關系,里外一把手。她的聰明才智都用來照顧丈夫,解除他的后顧之憂。陳寅恪喜歡吃面包,唐筼就自制烤面包架??箲鸷笃冢愐∫暰W膜脫落,頓時陷入生不如死的痛苦中,唐筼溫柔體貼地安撫丈夫身心的創痛,除了照顧飲食起居,還為他誦讀報紙、并承攬家中書信的回復,毅然成為丈夫的助手。他視她為生命中的第一知己,每完成一部著作,都請她題寫封面。
為了給體弱的陳寅恪增加營養,唐筼買來一只懷胎的黑山羊,母羊生下小羊后,她學著擠奶。擠滿一碗羊奶,她已頭昏目眩。大女兒出生時,她的心膜炎誘發心臟病,幾乎撒手人世,又因身體受過重創,沒好好休養,終日操勞使她孱弱如風中的蘆葦。
漫天硝煙的流離亂世,他們數度搬家,但只要稍得喘息,她就會把家布置得溫馨安適,刻意營造一座充滿情趣的“52號寓所”——他們最初的愛巢。柏樹為籬,植兩株已能結子的葡萄藤,籬下栽一畦瓜果,點兩行扁豆,搭一架簡易牽?;?。
結婚28周年紀念日那天,他賦詩贈她:“同夢忽忽廿八秋,也同歡樂也同愁,侏儒方朔俱休說,一笑妝成伴白頭。”一對情深意重的患難夫妻,相扶相攜,走得艱難卻幸福。
她尋找各種機會,呈現給丈夫生的快樂和美好
新中國成立初的20年,信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陳寅恪,一直處于運動的風口浪尖。丈夫心憂身殘,女兒們勞燕分飛,唐筼伸出干瘦的臂膀,守護著他,守護著風雨飄搖的家。日漸灰冷的人生旅途中,她以非同尋常的樂觀,抹開丈夫難展的愁眉,她以孱弱的身軀抵擋密集的箭矢,為他爭得一片稍可喘息的空間。
每逢丈夫生日,她都奉上詩作,慰藉他日漸灰暗的心?!敖癯酵泶松畋懔w離支佐舊醅”,“舊景難忘逢此日,為君祝壽進新醅”,詩中從沒愁情悵意,只一味地云淡風輕。
她尋找各種機會,呈現給丈夫生的快樂和美好,像冰天雪地里一支聰慧解語的水仙,相伴他這風雨黃昏中孤獨的寒梅。有了唐筼在生活上的照顧、精神上的支持,身殘體弱的陳寅恪憑借超人的毅力,在風燭殘年,完成80萬字的《柳如是別傳》等著述。
短短的人生,有無盡的磨難。古稀之年的陳寅恪,洗漱時滑倒,摔斷右腿股骨,住院7個月后,股骨仍不能長合,自此長臥床榻。奄奄一息的陳寅恪自知不久于人世,絕望、悲苦、感傷,憐唐筼之不易,嘆命運之不公,給她留下了生命中最后一曲挽歌《挽曉瑩》:“涕泣對牛衣,載都成腸斷史。廢殘難豹隱,九泉稍待眼枯人。”他告訴她,縱然身赴九泉,定會在黃泉路上安心等待為他泣血眼枯的親人,他的愛妻唐筼。
1969年10月7日,中山大學校園西南一隅,懸掛在簡陋平房前每天不間歇播放的特制高音喇叭,終于送走了“花崗巖腦袋”陳寅恪。彌留之際,他一言不發,只是眼角有淚不斷流淌。陳寅恪死后,唐筼出奇的平靜,甚至沒流下一滴淚。她默默地料理完他的后事,悄悄地安排好自己的后事。45天后,她也追隨他而去。
“五四運動”時,陳寅恪尚無情感經歷,有人問他的愛情觀,他侃侃而談:“一等愛情是愛上陌生人,可為之死;二等愛情是相愛而不上床;三等愛情是上一次床而止,終生相愛;四等愛情是相守一生;五等愛情是隨便亂上床。”照此說法,他和唐筼只能算“四等愛情”,但這“四等愛情”他們用一生來書寫,寫得力透紙背,大氣磅礴,勝過人間無數。
(王小雯薦自《人民文摘》)
責編: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