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回看2011版電視劇《新水滸》,有個鏡頭讓人笑崩了:李逵那大肚子貨,打開包肉的油紙,紙上赫然印了4個大字——“法制日報”。
宋代沒《法制日報》,李逵也無法穿越。但宋代確有報紙,官辦報紙多為手抄版,被稱為“邸報”;民間或私辦報紙,除手抄外,還有印刷版,稱為“小報”,偶爾也稱“新聞”。
宋初各州設進奏院,辦公地點則在首都開封,相當于今天的駐京辦。全國250多個州,設置在開封的進奏院多達200個。太宗朝太平興國六年,中央開始設立都進奏院,直屬門下省,對各州進奏院、進奏官進行專門管理。都進奏院職責之一,是將朝廷“政事施設、號令賞罰、書詔章表、辭見朝謝、差除注擬”類新聞,分類擬成條目,統一發行,“播告四方”,這就是狀報、邸報。
編發官報的目的,一是迅速傳達中央政策、法規、文件,以便各地貫徹落實,二是希望用邸報中那些活生生的升遷、降黜新聞,來規范約束勉勵各地官員。有關軍機、邊情、災異、兵變等重要消息,通常不準上報紙。報紙也不是公開發行,讀者群比較狹窄,只有一定級別的官員,才有閱讀權,類似今天的內參。
北宋末年,政府的新聞控制力減弱,民間小報開始發行,至南宋則遍地開花。宋朝小報算得《花花公子》的祖師,為了吸引讀者眼球,假新聞假圣旨假奏章不時出現。那些進奏官、坊間書商,搶先一步,把朝廷尚未發布或不宜于公開的政務動態、花邊新聞刊發出來,全不顧皇上顏面。新聞記者大多兼職,統稱為“探報”。這些狗仔隊員,利用職務、地緣、親緣關系,采用非正常手段,孜孜不倦探聽各級內部消息,負責宮廷新聞的叫內探,負責中央機關的叫省探,負責各地衙門的叫衙探。新聞到手,立馬賣給小報編輯部,撈點生活費泡妞費。
普通群眾沒資格讀官報,有資格讀官報的,又覺得官報面孔太嚴肅,真的不好玩。于是帶點花邊八卦的小報,像春草,從石縫里昂揚探頭了。
(冷光薦自《中國新聞周刊》)
責編:我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