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易得鼻咽癌
一些在特定地域范圍有很高發病率的疾病往往與該地區的地理狀況有著直接的關系。例如,鼻咽癌高發于廣東。
鼻咽癌是指發生于鼻咽腔頂部和側壁的惡性腫瘤。據統計,全球約40%的鼻咽癌發生在中國南方,其中以廣東為最高,因此鼻咽癌又稱“廣東癌”。
今年年初廣東省疾控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在廣東省內,肇慶、佛山和廣州地區屬于高發核心地區,男性可達20~30/10萬,女性為10~20/10萬。
雖然生活環境變化,飲食結構改變,但鼻咽癌發病率一直很穩定,即便是移民離開的廣東人,依舊是鼻咽癌的高發人群。
至于鼻咽癌的發病原因,目前學界并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結論,但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首先,廣東氣候濕熱,因此廣東人易得鼻炎、咽喉炎,而不斷反復的炎癥正是癌細胞生成的溫床。
此外這還和數億年前形成的地質條件有關。鼻咽癌高發地區的地下都分布著距今五億年前地質時代的寒武紀地層,其中的炭質頁巖和石煤含鎳較高,而鼻咽癌的發病率和來源與寒武紀地層的鎳元素含量成正比。
分析還表明,鼻咽癌高發區的巖石、土壤、飲用水、大米等食物和人頭發中,所含元素的種類和含量都具有一致性。
對于鼻咽癌的發生還有一種看似離奇的說法——與講客家話、潮汕話的廣東人相比,講白話的廣東人最易“招惹”鼻咽癌,這一結論來源于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洪明晃教授。
如果追根溯源,講客家話、潮汕話的廣東人祖先其實是北方人,但講白話的廣東人就屬于純正的南方人。現在醫學界大多認為它的形成和基因有關系,不過因為還沒有鎖定到基因,因此鼻咽癌確切的致病機制尚不清楚。
南方人:易發腎結石、痛風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李永生教授介紹,南方水系,特別是靠近山區的地方,鈣、鈉等礦物質含量高,這樣的“硬水”,長年飲用就可能增加發病率。泌尿結石還跟體內易缺水有關。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楊浦區中心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李愛華教授指出,南方氣候比北方偏熱,尤其是夏天人體大量出汗,假如水分補充不及時,就會導致尿量減少,尿液濃縮,尿鹽沉淀,這也大大增加結石形成的機會,南方泌尿系統結石發病率高就是這個原因。
此外,南方蝦蟹等嘌呤含量高的海鮮類食物比較豐富,當地居民一旦攝入過多,就會導致血液和尿液中尿酸含量升高,這些人不僅容易長結石,而且還會合并高尿酸血癥,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痛風。
青藏高原:易得白內障
盡管白內障屬于多因素疾病,但動物實驗及流行病學調查都已顯示,紫外線屬于白內障的高危因素之一。因此,白內障高發于西藏地區絕非偶然—根據相關的醫學調查,西藏的白內障發病率高達14.6%,比我國其他地區(相同年齡、性別人口的白內障發病率)高出約60%,這背后的罪魁禍首就是西藏高海拔所特有的強烈紫外線輻射。
高海拔除了會導致更高強度的日照,氧氣含量和氣壓等原因還會帶來一些其他相關疾病的發病風險。例如高血壓,有大量的醫學論文和著作都有數據顯示:高原地區原發性高血壓患病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上海人:胃容易出事
那生活條件好一點的呢?在中國人的飲食圖譜中,上海人絕對以精細取勝。然而,根據《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上海成為了全國胃癌發病較突出的省市,究其原因,依舊是生活方式。
其一是高速運轉的國際化大都市的生活、工作壓力;其二則是,“上海作為經濟發達地區,居民對冰箱的依賴性強,喜歡把食物都放在冰箱里面存儲,如不及時清理就會導致細菌滋生。”同濟醫院大內科主任兼消化內科主任楊長青說。
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河南、山東等地的花生高產區,當地的居民經常食用霉變的花生,這些花生中的黃曲霉素也直接導致該地區的肝癌發生率居高不下。
以上種種也印證了西方一句老話:“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什么就像什么)。”
(王技技薦自《壹讀》)
責編: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