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吵架”,才能擁有好質量的婚姻。
吵架時,快樂的夫婦與不快樂的夫婦有很大差別。
首先,快樂的夫婦總是就事論事,樂于溝通;不快樂的夫婦,卻無法做到這點,他們很難把話集中到一個話題上。
例如討論問題時,不快樂的夫婦常常發散討論,陷入一種叫做廚房水池的怪圈。廚房水池是什么呢?是指一個局部沖突彌散到你整個親密關系里的所有事情。你們原本在談浴室水池,突然間話題就到了我怎么對待你的母親,甚至追溯到我們開始約會之前,我哪次遲到了,一下子開始秋后算賬。
不快樂的夫婦還喜歡自我總結,即強調他們自己想說的是什么,比如:我再強調一遍;我再告訴你一遍;你沒懂我的意思;你沒在聽我說什么;我要說的是……;我要說的就是這些。而真正的溝通來自于自我總結的反面,就像快樂的夫婦喜歡總結對方說了什么,比如:你看看我是不是理解了你的意思?沒有嗎,那我們再溝通一次;這回我理解了沒有;太好了我終于明白問題出在哪兒了。

其次,在不快樂的夫婦身上,總是能發現“預先假定”,即你覺得你知道別人在想什么。例如:你并不關心我,雖然你送花給我,但你只是為了前次的錯事而討好我;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我知道你為什么那樣做。這很像讀心術,阻斷了交流。假如你所參與的對話充滿了預先假定,那你其實是在與自己對話。快樂的夫婦卻會說:你在想什么呢?你為什么那樣做?
兩者間的差異在于封閉與開放。快樂的夫婦會問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而不快樂的夫婦問的問題都無法回答。他們有一項設問技巧,叫做帶有敵意的問題。這種問題看起來是個問題,但其實沒有答案。他們只是在指責,沒有可以讓談話繼續的答案。舉例來說:你當時到底在想什么?得有多傻的人才會花五百塊錢買那個玩意兒啊?
再次,是“交叉抱怨”,這有點像條件反射。例如有人說:親愛的,我有個問題,我不喜歡你把我們共處的時間用來看電視。如果是快樂的夫婦則會回答:“好吧,讓我們談談這個問題。你希望我做點別的什么?”交叉抱怨的夫婦會回答:“你不說我都忘了,你個混蛋,你從來不給我一點空間。”交叉抱怨與自我總結有類似之處,兩人糾結于各自的問題,想找出解決方法,但和對方的主題毫不相干。
最后,不快樂的夫婦容易陷入由沖突造成的“消極循環”中。經過十分鐘談話,負面情緒就會出現,還會相互影響。也就是說,夫妻一方的消極情緒會傳遞到另一方的行為中。比如你對丈夫說:“你惹到我了。”丈夫如果強烈回應:“是你惹到我了!”于是你態度更加惡劣,丈夫也不甘示弱,于是情況會變得越來越糟糕。
快樂的夫婦會在對方消極時采取中立行為。如果你的配偶說:“你昨晚真讓我厭煩。”這是種批評,沒人喜歡被批評,那該如何回應?眼前屏幕顯示出一系列選擇:有消極的,中立的,積極的。選哪個呢?不快樂的夫婦會直接選擇消極行為:“你厭煩我了是吧,我也厭煩你了!”快樂的夫婦卻會說:“我讓你厭煩了嗎?來談談是什么讓你討厭我。”
從以上四點,可以看出快樂的夫婦與不快樂的夫婦之間的差異,得出正面、積極的情緒在矛盾沖突中的重要性。如果你實在難以做到積極,那就試圖在沖突中向伴侶表達三種情感:幽默、共情和興趣(維護關系的興趣)。如果你排除萬難做到了,那消極的人也可以擁有質量好的婚姻。
比如,在沖突的時候,你要表達:“你知道嗎,雖然我很抓狂,但我依舊愛你。”這傳達了一個強有力的信息:愛比沖突更重要。我們不喜歡沖突,我們不喜歡意見不合,但我要提醒你,我們的基礎是很牢靠的。沖突可能對我影響很大,也可能很重要,但遠不如聯結你我的情感來得重要。雖然這些沒有那么容易做到,但嘗試一下,會有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