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瞧“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好好聽他們講話,會發現他們才是真正的生活家、哲學家和愛的專家。

“我女兒有思想了。”
“你女兒多大?”
“一歲!”
餐座上的人全笑了。
那些沒有Baby的成年人譏笑這位朋友過于自夸,即使他舉了例子來證明孩子是有思想或是有想法的,但依舊沒人相信他,都認為他只是太愛兒子了。
可作為母親的我,卻頗有感觸。
五年前,我常常俯身看著嬰兒床里的兒子,他細長的大眼睛黑亮黑亮的,猶如精靈。小Baby望向天花板或任何一個方向的眼神是那么深沉。那刻,我覺得他是有思想的。他不能說話,更讓我感受到一種非凡的神秘。
現在,他五歲,接受了一些大人的思想,并能夠獨立觀察和分析。但是,也有表達不清楚的時候。
那天在公園,他見到了他的美術老師——清華大學畢業的梅老師。梅老師非常漂亮,在她眼里,兒子是個軟硬不吃的淘氣孩子。記得第一次送他去畫室時,我們告訴他這是梅老師,他笑著大聲問候:“丑老師好!”
這天在公園里見到梅老師帶著自己的孩子曬太陽,他羞澀地一笑,低下頭,沒打招呼,牽著我的手就過去了。
“媽媽,我今天怎么會看見梅老師啊?要是知道她每天幾點在這里,我就每天都在那個時間過來看她。”
“你為什么想看她呢?”
“因為……因為我喜歡她呀!”
“為什么喜歡她呀?”
“我也不知道,我多想天天看見她呀!”
“因為她漂亮吧。”
“對!”說完,他蹦蹦跳跳地跑了。我很高興,兒子的審美看起來一點問題也沒有!過去,他評價一位小朋友的媽媽臉型有點扁,另一位的媽媽頭有些方,說他的班主任長相一般。
不過,他幾乎喜歡一切他接觸過的人,即使有些老師對他曾嚴厲過,但他的回答永遠都是:“我喜歡世界上一切好人。我喜歡他(某個老師),他罵我,我心里很難過,癢癢的,不過,他也是為了我好呀!”
那天,見完梅老師,回家路上,我們碰到他的同學正在一個陰涼處與他的奶奶下象棋。兒子對象棋知曉一二,而他同學明顯知曉“三和四”。回到家我有些失落地對他爸爸說:“哎,你看他同學的奶奶帶得多好,孩子還會下象棋,我們兒子卻不走運啊。”
正在陽臺玩玩具的兒子聽到后,說:“媽媽,你不是說過么,不要羨慕別人,如果羨慕別人,身邊擁有的好的東西,也會失去的。”我驚訝得愣住了。
我可能和他講過這個道理,但那只是道理,現實中我沒做到,可他卻將此印在了腦海中。他喜歡那些帶有哲理的話,常常無意中就會把這些哲理拿出來教育我們。
想想,還的確沒什么可羨慕的。因為最后,那個男孩哭著攪亂了棋局——后來有兩個小哥哥加入,使他必輸無疑,小男孩無法面對輸的結局,大哭著讓奶奶把棋收走。
奶奶轉頭問我兒子:“你輸了也哭么?”
“我不哭,等我長到小哥哥這么大,增長本領,我就能打敗他們。我和我爸爸下圍棋,總是下不過他,我有時哭有時不哭。不過,有的時候我也贏,我心里知道那是爸爸故意讓著我的。”
站在旁邊的我,拉著他軟乎乎的小手,感受到一個健康寶貝的明亮。
吃過午飯,他爸爸又開始躺在沙發上,連續問了我們三遍:“我們是現在就去釣魚,還是一會兒去。”
兒子冷不丁來了一句:“哼,我知道你這么問是什么意思,你想睡覺。”
他爸爸躺在沙發上和我對視了一下,心說:“不可小瞧5歲的兒子,分析能力很強啊。”
他爸爸就是想睡覺啊。
面對幾歲的小孩,大人的行為舉止都要注意了。因為,身邊這些小小的觀察家,有一顆透明而易感的心,他們看到一時,會開始想到二,甚至想到三、四……你有時覺得小孩沒看到或者沒聽到,可事實是,他們不但聽到了、看到了、記住了,還有可能成為他悲傷、高興或認知世界的巨大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