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畢業生認為,剛參加工作,薪資低,自己哪有什么財可理。其實“無財可理”是一個誤區,節制消費、科學儲蓄都是理財,有助于積累更多財富。
749萬,這是教育部披露的2015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當他們走出校園,開始工作,開始計算薪水多少剩下多少,開始覺得租房真貴、吃飯好貴、買房真是難于上青天的時候,在經濟獨立中糾結的他們,與“錢”的關系越來越“深厚”。這個時候,如何理財對他們來講已經非常重要。
一個剛剛踏入社會的畢業生,如何利用好工資?如何合理制定自己的理財規劃呢?
工作難找薪資不高,職業發展早規劃
又是一年畢業季,2015年高校畢業生總數再創新高。從2011—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圖可以看出,近五年高校畢業生人數每年都以20萬人左右遞增。
圖為 2011-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
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畢業生就業形勢更為嚴峻。不少畢業生找工作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工作崗位多,但合適的不多”、“高工資的工作不好找”、“工作條件要求過高,如要求工作經驗”等等。
畢業生就業面臨巨大壓力,工作難找;找到了工作往往薪資水平也不高,需要精打細算才能支撐自己的日常生活消費,這種情況下,學會理財就顯得非常重要。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畢業生們首先要制定職業發展規劃,一是以自己的興趣為導向,定位好自己的職業訴求,找準職業發展方向;二是職業規劃要與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和狀態匹配;三是根據自己的實際工作情況微調職業規劃,切忌大改職業規劃。其次,為自己制定一份理財規劃,包括儲蓄計劃、投資計劃等。這兩者相互協調、促進,制定的規劃不僅僅是一張很美好的藍圖,還應落到實處,重在長期堅持執行。
“無財可理”是誤區,避免成為“月光族”
很多畢業生認為,剛參加工作,薪資低,自己哪有什么財可理。專業理財機構嘉豐瑞德的理財師指出,“無財可理”是一個誤區,錢少才更需要理財,節制消費、科學儲蓄都是理財,有助于積累更多財富。
早儲蓄,控消費——做好理財原始資本積累
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財富的增加是一個累積的過程,尤其是原始資本的積累更是如此。對于畢業生而言,首先要控制日常消費,合理分配收入。平時少去看幾場電影,少換購新型電子產品,少購買奢侈品,切忌超前消費;與同事朋友聯系多用社交軟件等,這樣都能節省些錢。平時可以采用記賬的方式,做到手中有賬,心中有數。將費用節余做一個合理規劃,短期內可以實現初步的理財目標,長期來看還能培養自己的理財習慣,積累投資經驗。
先儲蓄后消費,才能避免成為月光族。畢業生對每月結余的工資可以采取“零存整取”或月定投等方法進行儲蓄,例如月月儲蓄法(即12張存單法)、基金定投和宜盛月定投等;還可以去銀行辦理“定活互轉”業務,根據自身情況設定活期留存金額(最低保留余額)、定期期限等,這樣每月多余的資金將自動轉存定期存款。此外,用于日常消費的活動資金可以存入余額寶中,也能獲得一定的收益。
互聯網+理財——讓理財與時俱進
理財其實也是一個技術活,如今是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理財給畢業生理財提供了無限可能,學會利用互聯網為自己生財是切實可行的。
在互聯網這個大平臺上有很多金融創新產品,比如“余額寶”“理財通”等等都可以為自己所用,例如把每月的日常消費零錢放在余額寶里賺取一定的收益;或者關注國內知名機構的一些P2P固定收益類品種,相對來說比較安全而且能獲得較高收益。與此同時,畢業生在做好本職工作之余,也可以利用互聯網尋找一些線上或者線下的兼職工作,賺取額外收入;同時還可以利用網絡資源的共享性學習職業技能,提升工作能力,進而尋求加薪的機會。
理財習慣早培養——讓理財成為一種享受
習慣是一個人思想與行為的領導者。剛畢業的這段時間正是培養理財意識和理財習慣的最佳時期。良好的理財習慣能更好的指導自己理財,并最終形成一種理財慣性。
理財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記賬是養成理財習慣一個重要的方法,還可以通過關注財經訊息,閱讀財經類書籍和報紙雜志等,學習到更多理財知識,讓自己擁有良好的理財思維,更好地進行投資理財。重要的是,理財習慣的養成貴在堅持,如果半途而廢,理財就成了紙上談兵。
畢業生作為職場新人,未來要學的東西很多,不僅要積累更多工作經驗,還要學會在社會上各種為人處世的技巧,同時在收入不高的情況下學會理財。
理財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畢業生們,為了以后生活質量更好,趕快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