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保持了7%的增長率,投資在經歷前4月連續下滑后,從5月起穩定在11.4%,出口從5月的-2.8%回升到2.1%,消費也從4月10%的增長率底部回升到6月份的10.6%,所以有許多分析認為二季度是經濟下行的觸底期,下半年經濟增長率會快于上半年。
我認為這樣認識并不全面,或者說持這種判斷的人是有些情況沒有進入分析視野。首先,投資雖然回穩,但未來的投資增長趨勢不能看投資完成額,完成額這個數據更多的是反映產能釋放情況,因為一般一個生產性項目投資完成后,都會成為新產能而加入市場運營。中國目前面臨的是產能過剩矛盾,其中既有需求下降因素,也有產能增長因素,所以產能增長從過去前三年的2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10%左右,是說明產能釋放高峰已經過去了,這對緩解當前的過剩矛盾是好事,但因為投資在我國一般要占到總需求的一半,經濟增長率就主要是被新投資的增長可能性決定。
看新投資主要是看新上項目計劃總投資和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這個兩個指標,前者在上半年的增長率只有1.6%,后者也只有3.7%,均在4%以下。一般來說,這從兩個指標下降演變成投資完成額指標下降,例如去年10月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的增長率是11.5%,新上項目計劃總投資的增長率是13.7%,到今年6月我們就看到了11.4%的投資完成額增長率,所以,若今年6月份的施工項目投資和新上項目投資的增長率都在4%以下,到明年一季度的投資增長率不會超過5%。這樣看來,投資增長率的下滑不僅沒有觸底,可能會有進一步的下滑。
其次看出口。出口從5月份的-2.8%反彈到6月份的2.1%,反彈幅度近5%,應該說是強勁反彈了,但筆者認為這個數字或許不太可靠,理由在于:
第一,6月股市劇烈波動,公安部正在查惡意做空,并且已經獲得線索,其中的入手點就是假出口。目前中國貨幣與金融市場不開放,限制了境外資金從資本項下流入,如果有大量境外資金流入惡意做空中國股市,就必須借助其他資金流入渠道。假出口就是根本沒有商品出境,而用假出口合同讓境外資金從貿易項下流入中國。今年上半年出口增長率只有0.9%,但貿易順差有1.6萬億人民幣,其中當然有正常貿易順差,但也很可能有假出口所引來的巨額境外資金。
第二,出口中假象,還可以從出口數據與工業生產統計中的工業品出口交貨值增長率不匹配中看出。2012~2014三年平均,出口年增長率是5.3%,工業品出口交貨值年增長率是6.1%,兩者十分接近,而且是后者比前者高。今年5月出口增速為-2.8%,與工業出口交貨值的-3%也相匹配,但6月工業出口交貨值是-2.8%,海關統計的出口卻跳升到正的2.1%,這兩個數據的突然背離就凸顯出不正常,結合公安部是從假貿易中查出境外資金的入境線索,更可印證6月的出口回升有很大虛假因素。
第三看消費。消費增長的基礎是經濟增長,今年上半年經濟下行趨勢仍在繼續,所以消費的自4月以來的回升很難用經濟增長來解釋,但是今年上半年股市從3200點上升到5100點,并且5、6月份是散戶集中進入股市的時段,因此消費的回升很可能是股市的“財富效應”,可是股市自6月下旬以來的大幅下跌,使財富效應到下半年成為“逆效應”,這樣看來,消費持續回升的基礎也不穩固。
如果投資、消費和出口的下行壓力仍然存在,認為今年下半年的經濟增長率會回升就缺乏底氣了。實際上,對今年連續兩個季度的7%也有疑問,因為發電量和鐵路運力都在“零”上下,與7%的經濟增長率不相匹配。關于這個疑問,筆者在分析去年經濟形勢的時候已經提出過,這里想強調的是,自新千年之初到去年,投資年均增長率為22.4%,人民幣出口增長率為14.8%,消費品零售額增長率為14.9%,與同期經濟年均增長率9.8%相比,都是顯著超出的,過去3年投資、出口和消費的增長率分別為18.1%、16.8%和13.9%,同期經濟增長率為7.6%,三大需求的增長率還是顯著超出同期經濟增長率。但是今年以來,出口增長率只有0.9%,已顯著低于經濟增長率,若到明年一季度投資增長率降到4%以下,可能只有消費增速能高出7%,但也不會高出太多,屆時再達7%的經濟增速就很難了。
而且,經濟增速高低不是數字游戲,而是財富的創造速度,若經濟下行到一定程度,就是大批企業倒閉和大量職工失業,社會也會隨之不穩,才是大問題。所以,正視下行風險,才有正確的宏觀對策。
正確的宏觀對策就是抓住城市化這個開啟內需的龍頭,盡快展開大規模的結構調整。政府目前把結構升級作為調整目標,這個選擇是對的,但是要明確什么是正確的產業結構升級方向。工業化先行國的歷史經驗證明,在重工業階段可分成重基礎與重加工兩段,先要過重基礎關,就是充實能源、交通和原材料這些基礎產業,然后會進入到重加工產業階段。重加工產業由于產業鏈條長,可以大大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所以會因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而實現經濟的高增長,日本理論界在總結本國工業化經驗的時候,說“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就是產品附加值的高度化”,是有深刻道理的。舉例來說,一噸鋼生產自行車只能賣出1萬元左右,而造成轎車則可以賣到10萬元,這是因為一臺自行車的零件只有幾十個,加工鏈條很短,但一臺汽車則有上萬個零件,需要幾十個產業部門配合才能生產出來,產業鏈條比自行車要長得多。
本世紀初中國剛進入本輪高速增長期的時候,鋼鐵、有色、水泥、電力和煤炭等這些基礎部門,都曾呈現過超過100%的投資增長率,到今天這些基礎部門已經成為嚴重的產能過剩部門,說明中國的工業化正處在由重加工產業主導的高速增長期前夜,因此所謂的中國經濟增速正在從高速檔換成中速檔的認識,是沒有根據的。與日本和韓國處在重基礎與重加工產業結構轉換期所不同的是,他們當年都是處在城市化的高峰,隨著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城,產生了巨大的住房與汽車需求,由此吸納了重基礎產業的產能,并隨著高加工度化時代的到來,進入到了高速增長時代。中國今天雖然人均收入已經超過7千美元,但是在13.7億人口中卻仍有8.7億是農民,城鄉分離的二元結構,并沒有隨著人均收入的提升而被打破,正是這個原因形成了對內需的強烈抑制。我們現在想把過剩產能引向海外,鋼鐵出口已經近億噸,卻沒有看到這恰恰是犧牲了中國下一輪高增長的前景,是極大的認識誤區。
因此,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才是扭轉經濟下行趨勢的正路,否則下行就難以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