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桂林(1915年~1989年),直隸束鹿(今河北省辛集市河莊村)人。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宣部文藝處干事,文化部藝術局副局長,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京劇院、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中國劇協第三、四屆理事,是從河北大地走出的著名藝術家。
1989年任桂林去世后,他的家鄉辛集修建紀念館,緬懷這位偉大的藝術家。他的兒子在整理遺物時,發現了任老寫于20世紀50年代初的一份調查報告手稿——《關于“絲弦劇”的調查》。這件長達9000多字的手稿,也見證了任桂林對地方戲絲弦劇的殷殷關切之情。
早年任桂林的父親曾辦昆曲班社(祥慶社),受其熏陶,任桂林8歲即顯出戲曲表演天賦。師范畢業后,他考入山東省立戲劇學院表演系,師鐵麟甫先生,學會了《群英會》《黃鶴樓》等京、昆劇目。1937年在西安參與創建夏聲戲劇學校,同年到延安,在延安平劇院從事表演與創作,成為革命京劇的開拓者和實踐者。1941年在延安魯藝學習。后任延安評劇研究院研究員。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期間,他與著名演員賈桂蘭配戲演河北梆子《杜十娘》,受到中央領導好評。又先后扮演周瑜、莫稽、趙寵、王金龍等諸多角色,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任桂林還是著名的劇作家,他勤奮筆耕40余年,先后創作了《即墨之戰》《秦良玉》《鄭成功》《玄武門之變》等20多個劇本,均在戲劇舞臺上演,成為保留劇目。毛澤東主席在延安看過任桂林與李倫、魏景旭三人合作的平劇劇本《三打祝家莊》演出后,曾高興地親筆給他寫過一封信,熱情贊揚這出戲“鞏固了平劇革命的道路”。他與阿甲合作的劇本《進長安》,曾在石家莊解放后首次公演,引起轟動。與阿甲、馬少波、李倫、翁偶虹4人合作的劇本《赤壁之戰》,演出后轟動了整個北京城。
解放初期,任桂林在石家莊工作。他的藝術正處于黃金時期,《進長安》等代表作即誕生于那個時期。此外,他非常關心石家莊地方劇的發展,與著名絲弦藝人劉魁顯的交往留下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石家莊解放伊始,開展了反霸斗爭,有人提出要反絲弦劇團團長劉魁顯(正定紅)。任桂林不趕浪頭,不偏聽輕信,而是深入調查研究,找了解劉魁顯的人詢問,還找劉魁顯本人多次談話,對他的一生進行了全面了解,認定劉魁顯是靠著自己的技藝當上團長的,不是戲霸,不應反他。這樣,不僅保護了一個老藝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保護了絲弦這個古老的劇種。這個劇種長期流行在保定、石家莊一帶,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是土生土長的地方戲,農民很愛看。任桂林認為,劉魁顯是絲弦藝術的一代宗師,不僅不能反,而且要支持。在他的關懷下,劉魁顯不僅出席了河北省的首屆文代會,還當選為石家莊市人民代表。劉魁顯的劇團也迅速發展起來。
1957年11月5日,石家莊市絲弦劇團進京了,劉魁顯“背上二斗小米進北京演唱”的心愿實現了。舊社會,不要說北京,就是通都大邑,也沒有他的立足之地,演員們怎么能不激動萬分呢?11月11日這天晚上,任桂林早早來到中國文聯禮堂后臺。正在化妝的演員們,見老局長來了,都圍了過來,想說些心里話。任桂林也掩飾不住內心的高興,笑著說:“告訴你們個喜訊,今晚周總理來看戲!”一句話,使整個后臺都沸騰起來了。他要大家安靜下來,鄭重地說:“大家要注意,第一不要緊張,該怎么演就怎么演;第二不要向臺下看,以免走神出戲;第三,后臺要保持肅靜;第四,演出完畢,大家到臺上整隊,總理要接見同志們。”這天他們演出的是《小二姐做夢》《空印盒》兩出戲,非常成功。戲演完了,周總理健步走上舞臺,隨后有李富春、錢俊瑞、田漢、曹禺、歐陽予倩、任桂林等也跟了上去。周總理微笑著同演員們一一握手,親切交談,詢問了絲弦劇種的歷史和沿革,問得很詳細。任桂林向周總理匯報說:“絲弦戲是我們黨抓起來的地方劇種。”周總理說:“很好,人民的藝術,人民是喜愛的,你們的藝術來自農民,不要忘了農民,不要忘本。”此后,周總理十分關懷這個劇團的成長,先后曾五次觀看他們的演出。
1957年11月20日,任桂林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看絲弦戲有感》,可見他對家鄉絲弦戲愛之深。
除了創作劇本外,任桂林還在各類報刊上發表了50多篇文章,約20萬字。這些文章大多涉及戲劇改革、人物評價等內容。許多文章具有史料價值,是寶貴的文化藝術財富。他一生熱愛戲劇事業,他的表演藝術,他的劇本創作,在中國革命京劇發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責編:言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