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史罕見的悠久,自然出的名人就多。很久以前,我就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人們總是希望他那個地方有名人,為此甚至不惜爭名人。在這點上,不論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希望如此,就連最普通的百姓也樂此不疲。我在乘火車時,聽陜西興平的一位農民很鄭重地對我說:“明朝的九千歲劉瑾就是我們那里的人。”劉瑾,明武宗時的大太監,權傾朝野,劣行昭著。就是這樣一個人,本鄉人也以出生于此而稍許得意。
與名人相伴而生的便是名人家鄉以及與名人相關的遺址之盛,確定了的、無爭議的故址自不必說,多少需費些筆墨的倒是不那么確定、或有爭執以及屬于虛構卻也似乎言之鑿鑿的幾種情況。這些情況雖不乏趣味,卻并不滑稽,縱是不那么確定的遺址也有相當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
首先是不那么確定卻仍有豐厚歷史文化價值的遺址。這方面的例子并非個別。最近,筆者前往湖南常德參加了一個“桃花源詩會”。原因是該市下屬之桃源縣為傳說中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中桃花源的原址。當然,所謂桃花源者,多半是詩人陶淵明理想中的世外桃源,一種精神寄托,而非真的武陵漁人發現的實有所在。據此,有人則認為常德之桃花源景區只能作為精神價值的象征所在,而不必看重歷史遺存價值。這種說法部分是對的,但同時也不可忽略它實有的歷史文化價值。因為,桃花源有否真實故址且不必說,但桃源縣有些傳說已逾千年。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即曾專程尋訪,今之桃花源中之“翫月亭”印證此事。后來,歷代文人多有詠此桃花源的詩文。僅以此桃花源故址傳說至今,其歷史文物價值亦甚可觀,那么作為一處古跡名勝就很夠格,至于最初有否桃花源真址又當別論了。另如:大家所熟知的黃岡赤壁與嘉魚赤壁問題(還有武呂赤壁說),就是在較長時間內未確定的。當年蘇東坡遭貶至今湖北黃州任團練副使,將附近江邊之赤鼻磯誤作三國時曹操與孫、劉鏖兵之赤壁,并作著名的前后《赤壁賦》,后世相當長時期人們也以黃州作赤壁鏖兵故址。但后經歷史學家反復考證,認定今湖北嘉魚附近江邊為是。然而,黃岡之“東坡赤壁”至今仍游人絡繹不絕,在某種意義上其盛況并不亞于“真赤壁”。何耶?一是由于蘇軾和他的名作《赤壁賦》所封蓋;二是九百年間人們已相沿至今,本身已成“古跡”,雖當初“誤認”亦有相當之歷史文化價值。名人效應是也。
第二種情況是實有名人遺址(出生地或相關活動地),但不同地點均有說詞而不易斷然確定者。如最早即有爭議的有關諸葛亮生活及躬耕地襄陽說和南陽說。很明顯,許多有文字記載處均曰“南陽”,因而今之河南南陽似乎理所當然將其“臥龍崗”作為諸葛孔明成長生活之地。但湖北襄陽有“隆中”,分明又是諸葛躬耕之地。于是各執一詞,爭議好久。最后據說“判”為“襄陽為躬耕地,南陽為紀念地”。因襄陽在當時亦是南陽郡屬地,說是“南陽”亦不為不合理。又如大名鼎鼎的曾做過彭澤令的陶淵明,其歸隱耕耘之地也不無爭議。今之江西九江廬山區似乎很權威地認定當在本地;而與其毗鄰的星子縣則說在他們那里。各執理據是:前者稱“悠然見南山”就是見的廬山;后者說他們那里有座山就叫南山,自然“悠然”見的就是“南山”了。還有關于秦朝方士徐福攜童男童女東渡為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藥”的啟航之地,我所知者即有不同省份的三處,并且各有地名為據。另外是生是死之地也有不同說法。如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兵敗之后的結局就有:在今之湖北通山縣被地主團練武裝殺死說;在今之湖南石門縣夾山寺隱遁說。后者取法名曰奉天玉和尚,遺有詩詞殘碑,云云。這類情況更為有趣的是:各開各的紀念會或學術研討會,而且均有專家支持者參加。
第三種情況與實有景物稍稍離譜。其中有的出生或活動遺址本為實有,但傳說卻與此大相徑庭。如三國時驍將呂布,其籍貫為今內蒙古包頭西南(古稱九原)人氏,卻不知為何,今之陜西綏德傳說為他們那里的。而小說中人物貂蟬據云是米脂人,竟還有了墓冢。推想可能是正應“米脂婆姨綏德漢”之說吧?至于戲曲中人物“大破天門陣”的穆桂英,在國內也有她的不少“遺址”,諸如點將臺、穆柯寨招親的穆柯寨,不一而足。還有民歌和戲曲中人物木蘭(其姓氏有花、朱、木不一),也有不止一處的“籍貫”。今日相當權威的“歷史人物榜”,木蘭已成了實有的人物。還有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傳說中的“名人”,基本上遍及東、南、西、北都有他(她)們的“老家”與柄息地,而且有的仍在爭論。
對于以上幾種情況,有的基本上已塵埃落定;有的仍在各持理據,爭執不下,短時間可能還是“清官難斷家務事”;有的本來就屬于民間傳說,估計還是要長期“美麗”下去吧?(本文作者為著名作家、享受國務院特貼專家)
(責編: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