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鐵獅子一直露天置放,每年從鐵獅子身上掉落的鐵屑有好幾簸箕。”滄州市文物局局長王玉芳說,國寶鐵獅子千年后依然雄偉屹立,但如何保護已成世界性難題。
鐵獅子在滄州當地被稱為“鎮海吼”,相傳為先民遏海嘯水患而造。造于公元953年的滄州鐵獅子高5.47米,身長6.264米,體寬2.98米,重31.5噸,內部中空。滄州市文物局鐵獅子管理處負責人馬春志介紹,當地縣志記載,因“有怪風自東北來,風過獅仆”,獅子摔倒后,頭部和背上蓮花座曾掉過。1893年,鐵獅子被重新立起,但下巴已不在。到1997年,鐵獅子渾身裂縫已有14條,左前爪和整體分離,右前小腿裂開,有的裂縫超過3厘米。當地文物局向國家文物局報告險情后,相關專家不斷來滄州察看。
2000年,在國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多名專家參與下,搶救保護鐵獅子的領導小組和專家組成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專家組組長王丹華說:“當時鐵獅子情況非常糟糕,令人心痛,不能說是維修了,只能是搶救了。”隨后文物部門在世界范圍內征集搶救方案。經過多輪論證淘汰,確定了一個保護方案,但后來并未實施。“千年鐵獅子珍貴,一旦損壞,不可復制,所以要十分謹慎。”王玉芳說,“對于鐵獅子,除加強監測外,還要呼吁各界關注巨型室外鑄鐵文物的保護與研究,把滄州鐵獅子、山西蒲津渡鐵牛、當陽鐵塔等列為一個專題,使這些民族瑰寶得以‘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