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7月,高校剛放暑假,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齊易就帶領由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專家學者與在讀研究生組成的音樂類非遺考察研究與錄制工作組(以下稱“考察組”)開赴高碑店市,開始了對該市音樂類非遺的暑期集中工作。
一
高碑店市地處北京、天津、保定三角腹地,環京津經濟圈,是京南保北一個重要的歷史文化城市,有較豐富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今年年初,高碑店市文廣新局局長王騰洋主動與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音樂研究所所長齊易聯系,請求學界在挖掘、研究等方面的支持。
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間器樂、戲曲、歌舞、曲藝)非常適于以音像的方式進行記錄和保存,學術界也早已開始對高碑店市境內的上四調、吵子會、冰雹會等音樂類民間社團進行研究。但長期以來,在北京這個全國文化中心放射的光環籠罩下,河北的音樂學術研究處于“燈下黑”狀態,在學術研究力量和總體研究能力等方面,都遠遠沒辦法與京津這樣的全國文化中心相比。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格局下,如果能夠利用兩市強大的學術研究力量來推動河北省的音樂研究工作,將會為河北省的音樂學術研究打開一個新局面。此次,齊易決定借用京津冀三地的學術研究力量,并很快組成了由他領銜,由中央音樂學院榮英濤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張月博士、中國戲曲學院劉小梅教授、天津音樂學院夏侯玲玲老師、河北大學藝術學院王剛副教授及河北大學音樂與舞蹈學、影視藝術學碩士研究生等20余人加盟的研究、攝錄隊伍。今年3月,正式啟動了“高碑店市音樂類非遺研究與影像錄制”工作。
這次的研究和錄制工作,旨在踏出一條“地方政府負擔費用,學者志愿參與研究,民間力量積極配合,合力保護弘揚傳統文化,研究成果各方共享”的非遺傳承保護與考察研究之路,將政府、學界、民間的力量匯集在一起,形成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合力。
在3月份的前期工作中,齊易根據高碑店市文化館所提供的資料,跑遍了該市所有的音樂類非遺項目村落。在實地查訪的基礎上,寫出了近1.5萬字的研究與影像錄制工作計劃,并獲得了河北大學、高碑店市領導的積極支持;5月份,研究與影像錄制工作組又錄制了石辛莊音樂會、撞河村吵子會農歷三月十五祭拜“后山奶奶”的傳統儀式活動。小試牛刀取得的成果,堅定了大家進一步做好這項工作的決心。
二
7月18日,考察組進入石辛莊村,對該村音樂會的全套曲目、工尺譜的韻唱進行攝錄,并采集音樂會的會員信息資料、拍攝表演場景及樂器圖片,對音樂會的非遺傳承人做訪談。
烈日炎炎下,富有民族音樂學田野工作經驗的教授、博士們帶領一群具備音樂學、影視藝術學專業素養的研究生,按照計劃規定的采錄項目有序展開工作,音樂會的民間樂師們與考察組的專家學者積極配合,使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
冀中音樂會有佛傳與道傳兩個支脈,石辛莊音樂會屬道傳這一脈,目前為保定市級非遺項目。其歷史悠久,現存有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的老譜本,能夠演奏的傳統樂曲有5套,加上散曲共約50余個曲牌。現有樂師19人。該會曾傳授過廊坊市固安縣小馮村音樂會(國家級非遺項目),1964年中斷活動,2004年在石景云、王軍等樂師及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才重新恢復。這個音樂會的傳統文化蘊藏極為豐富,不但存有大量歷史悠久的傳統曲牌,春節祈祥、三月十五祭拜“后土皇帝”、七月十五祭亡靈及民間白事等各種儀式保留得比較完整,還能夠唱念民間儀式用的科儀經卷。
石辛莊音樂會的研究文章,將由榮英濤負責撰寫,為此他詳細了解了石辛莊音樂會的曲目、儀式、經卷、工尺譜、宮調運用等各方面的情況,為研究工作的開展做了充足的基礎性考察。榮英濤認為:雖然石辛莊音樂會重新復興的時間不長,但由于這個村落文化底蘊豐厚,村干部和村民對音樂會有著濃厚的熱愛之情,加上石景云等一批老樂師的引領,使得這個音樂會從傳統曲牌到各種儀式得以全面恢復。這一現象充分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頑強的生命力,“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我們應該對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抱有充分的信心。
7月22日,考察組來到撞河村,對該村的上四調劇團和吵子會進行系統考察研究攝錄。
撞河村的上四調劇種歷史悠久,歷史上能夠演五十多出戲,現在還能夠演的戲有十余出。1949年以后,許多劇團里的人由于有演藝特長而走上了縣里的文化工作崗位。目前演員有30人左右,樂隊有12人左右。非常可喜的是,在這次考察中看到了六個十幾歲的小演員。
上四調唱腔保持著民間小劇種特有的質樸與平實,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深受當地百姓喜愛。其念白既近于京白,又有著很濃重的當地方言口音。樂隊過場音樂常用的曲牌有“十字譜”“萬年歡”“小開門”等。這一劇種的研究,主要由劉小梅、張月、夏侯玲玲負責。考察組錄入演員信息,拍攝樂器與劇本,采錄道具、演員資料,對劇團前輩、團長進行訪談,還錄制了神怪戲《泗州城》、西游記故事劇《無底洞》等。
劉小梅對上四調這一小劇種非常感興趣。通過神怪題材的劇目占該劇團所存劇本的70%左右這一情況看,劉小梅認為這個小劇種在歷史上是用來敬神驅邪、具有祭祀功能的民間社戲,有著較大的歷史文化價值,值得認真研究。
關于該劇種的歷史,據村里人口傳起于明代。但劉小梅、齊易等人綜合文獻資料、音樂演唱情況和劇團所存道光二十三年的老戲箱等綜合判斷,這個弦索腔小劇種是在清代中期戲曲“花部勃興”的背景下,受梆子腔等板腔體大劇種的影響,在當地民間小調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其歷史應該晚于梆子腔,早于京劇。
對撞河村上四調劇團考察的一個意外收獲是,考察組了解到相鄰的淶水縣還有兩個上四調劇團,其中的北義安劇團有30余人,8月1日還要演出。考察組立即將此信息傳達給了淶水縣文化局,請他們予以關注。
7月24日上午,在對上四調劇團考察研究告一段落后,考察組將重點轉到了該村的吵子會的調研。
此外,考察組還對南虎賁驛村的南禾會、曲堤村少林武術會及其文場伴奏吵子會等進行了全面的考察、資料錄制。
曲堤村少林武術會及其文場伴奏吵子會至今尚未納入各級非遺保護名錄,仍然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考察組發現這種現象不僅僅存在于這個民間會社,還有大量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尚未得到應有的關注和支持。
幾個吵子會的研究任務,由張月和夏侯玲玲承擔。她們過去雖然對中國傳統音樂有較深入的研究,但是對于吵子會這一樂種還是初次接觸,因此對考察工作格外細心。通過考察,她們認為吵子會這一吹打樂種氣氛紅火、激昂、熱烈,與當代社會的文化氛圍非常協調,必將在當代社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截至發稿時,考察組的工作還在繼續進行之中。后續的考察項目還有前南里村吵子會、丁家莊的十番會與西河大鼓、河頭村高蹺會、孤株村傳統秧歌會、大義店冰雹會等民間會社及各種民間儀式,有些項目還有待于春節等特定時間節點才適宜進行考察。
三
參加這次聯合考察活動的京津冀三地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地方政府負擔費用,學者志愿參與研究工作,民間力量積極配合,合力保護弘揚傳統文化,研究成果各方共享”這種模式,既為學者們的研究工作創造了方便條件,又促進了地方非遺保護工作的更好開展。
對于學者們來說,過去自己到農村考察,吃住行、溝通聯絡一應困難都要自己想辦法解決。現在由地方政府出面負責接待,大家只要一心一意做好考察與研究工作就行了,這給考察研究提供了極大便利;對于地方政府來說,他們非常想把地方文化建設和非遺保護工作做好,可苦于缺乏研究人才,使許多文化珍寶埋藏于民間,得不到認真挖掘和妥善保護。京津學者的加盟,使這一境況得到了根本性改觀。這種非遺保護與考察研究方式,是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模式的創新。
這次的考察研究攝錄工作,由考察組以微信朋友圈等自媒體形式及時向社會發布消息和報告進展情況,受到了學術界、非遺保護機構及社會各界的廣泛聲援和大力支持。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田青、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與民俗研究所副所長尹虎彬、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委員會中國代表張振濤、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所長楊民康、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黃虎、臺灣成功大學音樂研究所所長施德玉等著名專家及河北省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杜云生、保定市文廣新局局長高玉等領導紛紛關注這次考察研究活動,并給予高度評價。
“禮失求諸野”。考察牽頭人齊易認為:對蘊藏在鄉間百姓中豐厚傳統文化遺產的深入挖掘整理、研究保護,就是在世界全球化、現代化的過程中保護住我們民族的精神、民族的血脈、民族的根,就是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盡自己的一份職責。
(責編:寧人 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