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山縣在抗日戰爭時期是抗擊日寇的模范根據地,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平山人民群情激憤,全民動員,奮起抗日。當年11月,由1500名平山子弟組建成八路軍120師359旅718團,平山人民親切地稱之為——平山團。這支部隊在聶榮臻司令員、賀龍師長、王震旅長的指揮下英勇作戰,所向披靡。1939年5月,平山團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經過七晝夜的浴血奮戰,全殲日寇第三混成旅宮崎大隊3000余人,狠狠地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堅定了根據地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聶榮臻司令員聞訊欣喜萬分馳電嘉勉,稱平山團是“太行山上鐵的子弟兵”。抗日戰爭時期平山全縣人口僅20萬人,卻有5萬余人參軍參戰,1萬多人英勇犧牲。如今78年過去,當年的抗戰老兵在世者所剩無幾。把他們的抗戰經歷拍攝錄制下來,整理出來,宣傳出去,傳承下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為此,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前夕,中國著名油畫家陳承齊,平山縣影協主席崔志林精心策劃,成立了由我和陳蕾、陳鵬、侯濤、馬思穎、王銀海、蓋志勇等組成的義務攝制創作團隊,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攝制方案,明確分工責任到人,每周末集中下鄉采訪。
采訪的第一人是王國泰。他1938年1月參軍,曾在韓增豐率領的八大隊(后改編為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五團)當迫擊炮手。這位年近百歲的老人先后參加了攻打川坊、西水碾、柏葉溝和靈壽城的戰斗,他滿懷深情地講述了攻打溝臺堡堡壘的經過:“在溝臺堡,日軍建有上下兩排堡壘,日軍配備的全是三八大蓋和機槍,我們只有七九步槍和筒子槍,每人一把砍刀,五顆手榴彈,團長王耀明問大家能不能拿下敵人的堡壘,大家齊聲說‘能’。”
采訪完王國泰我們又采訪了一位當了兩年兵打了兩年仗,四次掛花,二十多處受傷,三等乙級傷殘,戰斗功臣,排長趙金明。他說當兵兩年天天打仗,全連先后補充兵員600人,最后剩下不足100人。每當想起當年慘烈的戰爭場面和犧牲了的戰友們就想流淚。那天還采訪了第一個將紅旗插上新保安的11旅尖刀連戰士,被授予“人民功臣”稱號的康鳳岐。這位參加過攻打清風店、石家莊、新保安、太原,進駐大西北圍剿馬步芳,1950年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1955年凱旋回國的老兵,當地人編了一首詩來歌頌他:不甘貧窮保家園,投奔革命上前線。解放戰爭稱英豪,抗美援朝顯虎膽。每次戰役美名留,攻打保安功勛建。青春獻國落單身,光榮院里樂晚年。
在我們采訪過的101位抗戰老兵中有18位被評定為因戰致殘退伍軍人,41人榮立戰功,8名授予“人民功臣”稱號。這些人解甲歸田后無怨無悔,始終保持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不同的崗位上為祖國建設增光添彩。如今這些人都已是耄耋之年,大部分居住在老家的土坯房中,生活清苦。但他們都有一顆比海還寬,比金子還亮的心。
抗戰老兵出生入死為國獻身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們,我們白天下鄉采訪,晚上回家整理記錄,將每個人的戰斗經歷編寫成人物檔案,編輯成一部8萬字的抗戰老兵回憶錄。現已由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