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博物館保管部工作的這些年,讓自己觸動頗深的,是那一件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每一件文物細細品來,都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感受。這也是為什么我一直想說說,與朱家溍先生相關的兩次捐獻。
朱家溍(1914年~2003年),字季黃,浙江蕭山人,宋代理學家朱熹第25代世孫。其父朱文鈞先生,字幼平,號翼盦,是著名金石學家,曾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負責鑒定院藏古代書畫碑帖等文物。朱家溍生前是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館館員、九三學社文教委員會委員、著名文物專家和清史專家,還是著名的戲曲研究家。他自幼受父親影響,酷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文物,將全部心血和智慧傾注于故宮和國家文博事業(yè)。他所主編的《國寶》成為國家領導人贈送外國元首的禮品。他的文集《故宮退食錄》被評為1999年十大暢銷書之一。他所編著的《兩朝御覽圖書》《明清帝后寶璽》《歷代著錄法書目》《故宮藏珍本叢刊》等,以及主編的《中國美術全集》中《竹木牙角器》和《漆器》,《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明清漆器》等,均獲好評。
遵照父母遺囑,朱老與其兄弟先后將珍藏的古拓本碑帖七百種、善本書兩萬冊、明清家具、宋元書畫和其他珍貴文物,分三次無償捐贈給了國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公認捐贈文物數(shù)量最多、質量最好的,備受各方贊揚。與我們相關的,就是朱老分別于1976年和1983年兩次向避暑山莊博物館捐贈的文物,總計42件,其中31件一級文物,9件二級文物,2件三級文物。雖然在此不能一一介紹,但做為有緣人,不止一次接觸這些文物,保管它們,鑒賞它們,我還是會時時感動著,強烈地想和大家分享這種感受。作為文物鑒定專家,朱老珍愛文物,最懂得文物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意義,他沒有將祖?zhèn)骱褪詹氐奈奈飺Q成金錢,而是全部捐贈給了國家。朱老靠工資度日,生活并不富裕。夫人病重,欠醫(yī)院大筆醫(yī)療費,朱老靠著臨摹古畫湊錢給妻子交住院費。耄耋老人,一連畫了好幾年。如果說這是一種淡泊的境界,世間確實也有不少這樣的人。但這些人中,有的只是借此自我安慰,還有的借此標榜自己……他是屬于從那個“清苦”的時代走來,卻不為這個“繁華”時代所動的人。他不是要故作清高,對物質財富無動于衷,而是心無雜念地獻身于自己鐘愛的文物事業(yè)。物淡于身亦輕于心,自稱“少無大志”卻最終博學廣識,這才是真正的“大家”風范。
有人問過朱老文物鑒賞的樂趣在于什么,朱老的回答是“一種魅力籠罩著你,就給你很大的快樂”。這讓我想起方文山在《青花瓷——隱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一書中寫道:“那些歷經天災人禍還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幸免下來的建筑,對我個人而言具備了致命的吸引力,仿佛靠近它,就跟歷史作了某種神秘的聯(lián)結……試想,它們淋過唐代的雨,吹過漢朝的風,見證過我們所無法經歷的歷史事件,這些是何等迷人的一種想象啊!”方文山所說的“見證歷史”就是朱老所講的“魅力”吧。文物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從收藏角度講價值連城,從文化角度講是無價的。文物的擁有者可以獨享其美,但無法將之獨占,誰都不能。文物的美只屬于時間。“由我得之,由我遣之”, 在朱老眼里,這些文物已經不再只是物品,而是有生命的東西,捐贈給國家,正是為之找到了合適的歸宿。(文中圖片所示皆為朱家溍先生捐獻文物)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