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與老師的認識完全源于對京劇藝術的熱愛。
早就聽說,河北老年大學京劇班首任教師是著名表演藝術家裴艷玲先生的入室弟子李淑芬。坊間說裴先生收徒極為嚴格,既是如此,她的弟子必有其不同凡響之處。于是,我慕名走進老年大學京劇班,成為李淑芬老師的學生。
第一堂課,李老師教的是程派代表作《鎖麟囊》選段《春秋亭外風雨》。這個段子不長,西皮二六唱腔,比較易于初學者學習。即便如此,我們學起來仍然感到吃力,除了對京劇不甚了解外,記憶力差是影響學習的主要原因。“春秋亭外風雨暴,何處悲聲破寂寥。”就這一句唱腔,李老師整整教了我們一節課,她不放過一點偏差,常常對一個拖腔,一個吐字,不厭其煩地反復示范,直到我們唱準確為止,這讓我們這些老年學員十分感動。
在我的印象里,程派唱腔最突出的特點是聲出有輕有重,嗓音似含棗核。我聽過戲迷、票友都是刻意地用這種方法唱,模仿得十分逼真。李老師沒有刻意地要求我們作模仿秀,畢竟我們的嗓音條件和對氣息的控制都達不到那種水平,何況有的學員唱青衣還不會用小嗓。大家學習熱情很高,但對京劇膚淺的理解以及參差不齊的業余水平,無疑給老師的教學增添不少困難。李老師不愧搞專業出身,她知道給老年學員上課,只能是一字一句慢慢學習、細細打磨。她說,戲曲是一門“口授心傳”的特殊藝術,一字一句規范唱腔非常必要,這樣學下來的段子,內行人一聽就知道你唱的是哪個流派。她給我們提出了三點要求:1、控制氣息,若斷若續,聲斷氣不斷; 2、吐出來的每個字都要經過字頭、字腹、字尾;3、注意“尖”“團”字的運用。此后,我們在學習《鎖麟囊》中的《一霎時》唱段時,她又根據二簧唱腔特點要求注意運用強弱唱法,低回婉轉、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唱出韻味,唱出“情”字來。
程派唱腔好聽不好學,正因為如此,在業余戲迷中,唱程派青衣的很少,大多都以梅派唱腔為主,所以程派唱法的普及是遠不及梅派的。李淑芬老師采用循序漸進、由簡到繁的教學方法,把我們逐步引入了程派藝術之門徑。
李淑芬老師的老生唱得也很棒,猷勁灑脫,收放自如,極具功力。她教我們《甘露寺》中唱段《勸千歲‘殺字’休出口》時,自己先示范唱一遍,嗓音甜美、蒼勁,唱得學員直叫好。大家的情緒被調動了起來,越唱越有味,嗓子放開了,調門也高了。李老師立即予以糾正,說:“這個唱段不要滿唱,有七八成勁就可以了。”按照她的提示,我們再唱這個唱段的時候便有了一種忠懇勸說、意味悠長的感覺。她善于抓住唱腔特點,以點到為止,讓我們從中領悟名唱段的內涵。
聽李淑芬老師講課既是學習也是享受。無論教青衣還是教老生,她總是選擇一些膾炙人口的經典唱段,讓人一聽就喜歡,一學就上癮。一次學《捉放曹》中陳宮唱段《聽他言嚇得我心驚膽怕》,唱段委婉動聽,李老師教得也認真,唱到下課,大家仍意猶未盡。一對夫妻學員執意要求再單獨唱一遍,她不顧嗓子疲勞,二話沒說,甘愿為他們作課下輔導。
辛勤耕耘,終有結果。許多學員以前根本不敢放開嗓子唱,如今竟能夠站在臺前來上兩段。有個女學員原來以唱青衣為主,可小嗓總放不出來,怎么唱怎么別扭,她本人都失去了學下去的信心。一次學習老生唱段,李老師發現她嗓音渾厚、沉穩,很適合唱老生,于是給她加以點撥。從此,那位學員改唱老生,效果很好,學戲的勁頭又足了。
京劇教學只是李淑芬老師藝術生涯的一部分,按照她的話說,那是一個戲曲演員應該履行的社會責任。評劇藝術是她最眷戀的事業,為了這個事業,她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如今,人到中年的她仍然活躍在舞臺上,那么癡情、那么敬業。我看過她的幾出戲,在評劇《夢斷蕭墻》中,她扮演小生孫廣,英俊瀟灑、風流倜儻。雖然這個角色的戲份很少,只有兩場戲,她卻演得十分傳神,絲毫沒有因配角而敷衍了事。角色死了,她的戲份完了,而她塑造的舞臺形象卻留在了觀眾心里。不少觀眾惋惜地說:“這么好的小生就這么點兒戲,還沒看夠呢!”
李淑芬11歲入門學戲,1990年畢業于河北省藝術學校。畢業時,八年河北梆子坐科的她沒能分配到梆子劇院,卻分配到了石家莊市青年評劇團。她不得不改行唱評劇。1993年,她開始迷戀上了京劇,從此便俯首揣摩,多方請教,后經名師指點,加上她對唱腔有著極深的悟性,以至于越唱越好,頗具修為。時間長了,她發現京劇的發音方法非常科學,有助于改善演員的音域和音質。借助于京劇演唱方法,可以提高對中間音域的控制能力,再處理地方戲曲唱腔時,就會流暢得多。二十多年的演藝生涯,不懈的追求使她成為一名優秀的評劇女老生演員。在評劇《朱痕記》折子戲《粥棚》中,她扮演老生朱春登,無論扮相還是表演,一招一式,舉手投足,都是無可挑剔的男老生,如果沒人挑破,誰能看得出來那個老生的扮演者是一個亭亭玉立的女子呢?《殺廟》是一出觀眾十分熟悉的折子戲,以秦香蓮的悲情為主線,從而襯托出韓琪的“義”。當淑芬扮演的韓琪手舉鋼刀一出場、一亮相,一個浩然正氣,錚錚鐵骨的血性男兒便展現在觀眾面前。她從追殺到疑惑,從同情到憤怒,運用情感變化把韓琪這個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張弛有度。在表現英雄悲憤而不得不自刎情節時,李淑芬采用了慢后下腰,再摔倒在地的表現手法。臺上演員演得酣暢淋漓,臺下觀眾看得屏聲息氣,韓琪摔倒在地的一瞬間,全場掌聲經久不息!
2014年,李淑芬迎來了她終生難忘的日子,她有幸被裴艷玲先生收為徒弟,成為裴先生的第23個入室弟子。拜裴艷玲先生為師,可以說是李淑芬最大的心愿,也曾經是她不敢奢望的一件事。如今憑借自己鍥而不舍的努力,終于走進了那個能夠讓她靈魂出竅的藝術殿堂。
評劇歷來都是圍繞旦角編劇,作為老生演員永遠只是搭戲。哪個演員不想搭一個屬于自己的舞臺,飾演一個屬于自己的角色呢!李淑芬決心移植裴先生代表劇之一《南北和》。她向我們透露,目前改編《南北和》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如果一切順利,有可能在今年年底和觀眾見面。
(責編: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