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擁有兩本大地圖冊,一本是《中國分省地圖》,另一本是《世界分國地圖》,均為上世紀30年代初上海地輿出版社出版,當時國內頂尖的專家教授編撰,珂羅版精印。這兩本地圖冊的編印風格和色調都有所不同:“中國”的這本更為厚重,書頁顏色較為柔和,多以黃、淡紅、淡綠以及蛋青色為主調。而“世界”的那本則多以藍、紫和橙色為主,看起來有一種不適的刺激感。加之我對國內地理比較熟悉,對世界地理相對陌生些,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每天至少要擠出一個多小時趴在自家炕席上復習地理,翻看這本《中國分省地圖》,并很快進入了著迷的狀態。
這兩本地圖冊有一段來歷:1947年夏天,蔣軍大舉進攻膠東解放區,我當時上初中一年級,為了備戰,上級決定提前放假,讓我們回到各自的村莊參加土改“復查”。在那之前,我已加入處于秘密狀態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村黨支部便要我協助“貧農團”“分果實”記賬。一次在村中首富、地主兼資本家家中記賬時,看見地上有許多書籍被人來來去去地踐踏,心生憐惜,不由得拿起來翻看。農會會長老梁便對我說:“這些東西誰都不會要的,你愛看書,就拿回家去看吧。”我自然心喜,拿了幾本,其中就有上述的兩本大地圖冊。
這本中國分省地圖冊的知識含量極為豐富,甚至在全國解放后的幾十年間,我也沒見出版如此豐厚精美的地圖冊。甭說別的,僅每個省份的地圖附加的文字說明就有一二十個欄目,能折成幾折,拉直了足有一庹長。以“民”字為例,就有“民族”“民風”“民性”等等。譬如浙江省,“浙西民性比較文質儒秀”,“浙東則勁健強悍”。暫且不論是否精確,但詳盡確是它的一大長處。又以“城市”一欄為例,河北省秦皇島的小注為:“北戴河,乃著名海濱避暑勝地,向負盛名,自開灤礦務公司開辦以來,有更大發展……”還有我的故鄉小港龍口,竟在山東省“城市”一欄中也占了一席之地,其注文曰:“在黃縣西三十里,民國初年歐戰期間由華人自行開埠。民國三年(1914年)九月三日,日軍三萬余人由此搶灘登陸,掠奪財物,奸淫婦女,槍殺民眾,并沿青黃公路自腹背進攻德占之青島,為國恥紀念地。”龍口港作為“國恥紀念地”,我是第一次在這里讀到的,在別處很少見提及此事。
就全國而言,對照當年的地圖冊,原東三省變化最大,幾乎面目全非:如今之鴨綠江畔東段、今之吉林省數縣原屬遼寧;今之黑龍江省會哈爾濱屬吉林省等等。而在這七八十年間變異最小的應是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青海、新疆、陜西、山西等省份,面積大大“縮水”者為寧夏。而由于原綏遠、察哈爾、熱河省被撤銷,除大部分地區屬于后來的內蒙古自治區外,河北省也“兼并”了原長城外的大片地區,但該省最南端的濮陽、清豐、南樂等地區劃入了河南,原在黃河以南的東明劃入山東省,河北省成為名副其實的“(黃)河北”。看來,行政區劃的變遷在近幾十年間是很大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概念也在發生變化。如老地圖冊在提到中國的避暑勝地時,只舉“三山一海濱”為最著名:廬山、莫干山、雞公山以及北戴河,當時就連青島、大連等也未列入頂級避暑勝地。當然,青島另有特別稱號──“東方之瑞士”,而哈爾濱是“東方莫斯科”。
綜觀這本大地圖冊,始終貫穿著一條愛中華愛國家的基線,“地大物博”這一傳統觀念是經常被提到的。但對照今天,那時發現的礦藏及其他物種還是比較老舊的。如石油僅有陜西延長、甘肅玉門等幾處;煤礦較多些,但也只有東北之撫順、本溪,山東之淄博、棗莊、坊子,江蘇之賈汪,河北之峰峰,山西之大同、陽泉等處。但果蔬等物產分布較廣,如山東之萊陽梨、煙臺蘋果、樂陵小棗、膠州大白菜,肥城和河北深縣之蜜桃,還有浙江黃巖、江西南豐之蜜橘等等。
地圖冊愛中華的意識有時還帶有一種理想主義色彩,這表現在它對芻議中的鐵路和港灣的介紹。如對浙江三門灣和海南島榆林港建設前景的暢想,關于擬建鐵路線的標示等等,似乎都意在鼓舞廣大讀者。就我的記憶,擬建的鐵路線有濟順鐵路(濟南至河北邢臺──邢臺昔為順德府之謂)、高徐鐵路(自山東省膠濟線上的高密至江蘇徐州)、煙濰鐵路(自山東煙臺至膠濟線中段的濰縣)等。這些擬建鐵路大都由外國公司投資興建,可能是因為抗日戰爭爆發等原因,始終未見真的動工,因而圖上均以虛線標示。
我自幼酷愛史地,獲此地圖冊后由于目視其圖深記其文,在地理知識的積累上更見深厚,故爾至今去全國各地,縱是縣級單位,初來乍到也能對該地略知一二。如最近所去之四川敘永,知其為川、滇、黔交界處,有“雞鳴三省”之稱;去湖北南漳,知其地為司馬徽(水鏡先生)當日舉薦諸葛亮、龐統處,有“水鏡莊”在焉……這些印象,皆與那本大地圖冊有關。
(責編: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