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現今比較公認的定義是指專門運用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播放的,具有完整策劃和系統制作體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微時放映”(5分鐘~半小時)、“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數周)和“微投資”(每部幾萬元甚至幾千元)的視頻(電影)短片。
那么,作為地方電影家協會,我們能不能及時參透這一新生事物,積極把握這一機遇,繼續發揮好“聯絡、協調、服務”以及“指導”的職能,開展一些群眾電影文化工作的新實踐呢?
在這種理念的鼓舞下,我開始嘗試吃新疆微電影領域的第一個螃蟹——組織老百姓自己拍電影。
“群眾微電影”誕生記
2012年1月31日,我在新疆知名文化論壇 “西盟論壇” 網站上,發表了《新疆微電影預備起立》的號召帖子,點擊量很快突破2500次,這對于電影制作這樣的“小眾”領域,實屬不易。
2月3日,我又發布了《微電影團隊報名帖》。為了增加大家的興趣和團隊意識,我專門為報名的團隊成員,起了一個共同的綽號——微微(熱愛微電影的粉絲專用)。十幾天內,就有26名網友報名參加微電影創作團隊。雖然大家來自不同領域,但都熱愛電影,并愿意義務為電影創作做出貢獻。
之后,“西盟論壇”成立了“微電影專屬版塊”,由我擔任版主。在這個版塊上,大家積極發布有關微電影的業務學習帖、專業制作帖、藝術討論帖。一時間,這個版塊在整個論壇成為熱門版塊,許多電影愛好者積極跟帖回帖,討論建議,好不熱鬧。
2月12日,微電影團隊正式操練起來:我在論壇發布了一篇微電影劇本征集帖子,向論壇幾萬網友發出“征集令”。我為這次“征文”先入為主地確定了題目《情人節》。不到一周時間,先后有四名“微微”發表了同名劇本。經過劇本的網上討論和篩選,大家最終確定了一個關注城市貧民在情人節當天生存狀態的劇本。
3月3日,經過9個小時多達5個場景的轉場拍攝。終于完成了微電影《情人節》的初步拍攝工作。3月14日白色情人節這一天,《情人節》在西盟論壇“首映”了。點擊量隨即成為論壇成立十幾年來的一個神話,多家媒體對此進行了關注和報道。事實證明,在電影制作這樣一個小眾領域里,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是可行的——只要踏踏實實、認真有序地按照藝術規律去做,就一定會有收獲。
微電影發展的“硬件和軟件”
“微電影”的誕生,為群眾電影文化工作,大大降低了門檻。但這并不意味著就能手到擒來。因為,微電影需要用電影手法(電影的視聽語言)進行創作這一硬性要求,讓群眾在微電影創作之路上,必須滿足以下兩個要求:
首先,設備方面的要求。近年來,數字攝影技術和器材方面的高速發展,成為微電影“草根化”的客觀推動因素。單反相機普遍開發的視頻拍攝功能日新月異。相比傳統的DVD,相機本身在圖像芯片和鏡頭群等方面的優勢,使其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做到更為電影化的攝影效果。
第二是微電影創作的“軟件”。在我看來,要想打造群眾微電影創作工作,每一個團隊里專業或準專業的骨干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攝影和導演。
在導演人才方面,一些廣告公司的視頻導演,一些民間的電影、戲劇發燒友,一些單位的文藝骨干(小品方面的專家),也基本具備了電影導演的潛質。只需經過一定的強化培訓和實踐,就會漸入佳境。
但以上種種培訓的前提是,需要有一個具備公信力、不以盈利為目的、能夠網羅眾多微電影愛好者的組織來做這件事。
同時,為了更好地促進新疆微電影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這個組織還要具備以下功能:對新疆范圍內的微電影人才網羅備案,對新疆微電影人才的培訓與推出操一份心,長期對新疆微電影市場發展做出評估和預判,為新疆微電影提供展示、評比、研討、交流、合作的平臺,做好微電影與社會、與市場、與媒介良性互動的服務工作。
現在,這個組織的成立條件業已成熟,我們權且稱它為“新疆微電影協會”。如果在不遠的將來,這個協會能夠應運而生,并切實履行好其職責,那么現在的微電影創作者和潛在的創作者,將可以在一個平臺上互通“硬件”的有無,共享“軟件”的資源,合作共進。(作者單位:新疆電影家協會)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