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在20世紀初,北方一個縣城里,縣長盯著一幅地圖問下屬道:“我們劃了一大片土地給隔壁縣,那剩余面積多大呢?”幾個人面面相覷,答不上來。旁邊有個隨從提示說:“大人可以找于振善來幫忙啊。”
于振善對著地圖苦苦思索了一番,終于眉頭一展,他拿來薄木板,把地圖貼在薄木板上,順著邊界切割木板。接著又拿來秤,稱出切割出來的木板重7兩5錢3分。于振善胸有成竹地說:“那面積就是753平方里。”

面積不是用尺子去測量邊長再計算嗎,怎么可以用秤來稱呢?其實這其中有一個巧妙的轉換。大家都知道“曹沖稱象”的故事吧,那運用的是“等量替換法”,讓大象與石頭產生等量的效果。可那是重量之間的轉換,面積和重量之間怎么轉換呢?
于振善先在地圖上找到一塊面積為1000平方里區域,順著邊界切割木板,稱得重量為10兩。那稱得重為7兩5錢3分,以此估算,面積自然就是753平方里。
可是如何保證能找到一塊面積恰為1000平方里區域呢?而切割下來的木板又剛好是10兩?其實,這兩個數據并不重要,最關鍵的是兩者之間的比值。因為木板是厚薄、質地均勻的,那么區域面積越大,切割下來的重量也就越重,圖形面積大小與切割木板重量成正比。而確定這個正比的值,則需要先找一塊已知的面積,來稱其重量。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于振善是一位大數學家,他靠自己的智慧解決了許多難題,以重量測面積就是其中的一個經典案例。他后來出版了著作《于振善尺算法》,為數學研究做出了極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