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助學】
教育是民生之基、公平之要。從免費作業本到營養餐計劃,從貧困學生資助到高海拔民族地區學生取暖……在2014年我省民生工程和民生實事中,教育領域“事最多”。
一年級學生尼瑪坐在臺階上,吃著熱氣騰騰的午餐,他的雙胞胎弟弟達瓦也坐在身旁,和小伙伴們一邊吃飯,一邊享受著陽光的溫暖……2014年12月10日中午12時,記者來到阿壩州阿壩縣查理鄉中心校時,正好是學校午飯時間。按照省教育廳要求,學校采取了食堂供餐模式。
“民族地區教育是民生工程的重點。”阿壩州教育局局長譚可說,教育民生工程讓藏區孩子就學環境切實改善,更重要的是讓藏區群眾教育觀念發生了轉變,送子女上學從被動接受逐步轉變為積極主動。“教育托起了藏區未來,校園成為民族融合的紐帶。”
教育助學圓了上學夢
下午1時,在阿壩縣麥昆鄉中心校的操場,縣衛生防疫站的工作人員正在給學生們講解冬季防疫知識。來自甘肅省瑪曲縣的一年級新生澤讓達吉領了防疫知識調查表回到宿舍。學校“名譽校長”、前鄉黨委書記蘭木燈介紹說,因為學校有2000多名學生,床鋪不夠,因此一間12人住的宿舍最多時要住17人,澤讓達吉就和學姐一起住。
“早些年,學校生源不足是常事,我們經常要到學生家里動員家長讓孩子上學。”阿壩縣教育局副局長楊紅兵說,現在一到報名時間,學校報名爆滿。
這樣的改變不僅限于阿壩州,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四川民族地區在校生達到136.4萬余人,就學率逐年上升。楊紅兵認為,一系列教育減免政策增添了老百姓送孩子讀書的熱情。阿壩縣毗鄰青海和甘肅兩省,現在還經常有外省的學生到這里上學。
在努力實施教育民生工程時,阿壩州除了完成省上十項民生工程和19件民生實事的“規定動作”外,還進行了大膽探索。2013年6月1日《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教育條例》的頒布實施,在全國民族地區率先立法并實施十五年制義務教育。
“實施十五年制義務教育不僅減輕了農牧民群眾的經濟負擔,而且以立法的形式維護了實施十五年義務教育的嚴肅性、法定性,強制各級政府必須依法履行辦學興教的義務和責任,強制少數觀念落后的農牧民群眾送子女接受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譚可說,現實證明,抓好教育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藏區穩定和發展中面臨的重大問題。
翻開《阿壩州十五年制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施意見》,規定作了很詳細的安排,包括全州減免在園幼兒每生每年750元保教費;減免高中在校生每生每年學雜費等。
“如果不是十五年制義務教育的減免政策,現在我可能已離開校園,在家務農了。”就讀于馬爾康中學高二的學生阿登說。阿登家在農村,父親殘疾,母親多病,家里經濟困難,原本打算中學畢業后就回村務農,是十五年制義務教育政策圓了他的上學夢。
因地制宜的營養餐
麥昆鄉中心校學生食堂的建立也得益于四川省十項民生工程教育項目。1500平方米的食堂、學生宿舍及附屬設施總投資650萬元。
食堂工作人員正在忙著準備晚餐,食堂墻上貼的每周食譜顯示,早上是稀飯、油條或餅子。午餐每天的菜不同,記者到來當日的午餐是蓮花白炒豬肉,營養餐是花菜燒牛肉,晚餐是洋芋燒牛肉。
阿壩縣民族寄宿制小學專門成立了膳食委員會,共有12名成員。“成員包括學校領導、教師、炊事員、家長和學生代表。委員會參與食品招標、采購、監督建議等全過程,食堂定期公開財務收支狀況并隨時征求家長學生意見,討論后實施。”校總務主任張發明說。
“按照州教育局要求,食堂供餐模式就是3元錢的營養餐變成了午餐的一道肉菜。同時,午餐補助3元也適用于所有幼兒園。”正在學校檢查工作的阿壩縣教育股股長黃開勝說。
一份來自省教育廳的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7月,營養改善計劃惠及全省380多萬名學生,完成了目標任務的106.5%。營養改善計劃供餐模式正逐步從蛋奶模式向學校食堂供餐模式轉變。
取暖計劃打造溫暖課堂
走進阿壩縣各莫鄉中心學校六年級教室,老師正在指導學生做課堂練習,與調查走訪的七個學校、幼兒園一樣,教室中間有取暖爐。自2013年我省實施高海拔民族地區義務階段學生取暖項目以來,每生每年200元的取暖費已落實到了每個學校。
金川縣觀音橋中小學校同樣位于高海拔地區,冬季日照時間短,盡管寒冷加劇,但學校各班級教室內卻溫暖宜人。“自從班上安了回風爐,教室一下變得暖烘烘的了。”九年級學生奪爾單高興地說。
金川縣觀音橋中小學校利用取暖項目資金添置了回風爐等取暖設備,做到取暖設備班班配、人人享。
據了解,鑒于阿壩州高海拔牧區縣每年取暖時間至少有5個月的情況,教育局也在學期計劃上作了調整,提前1個月開學,也就是8月開學,12月放假。
目前,高海拔民族地區教室取暖已有保障,但學生宿舍取暖還是“短板”。譚可說,這為下一步的教育民生工作指引了方向。阿壩州在學校取暖上作了試點,松潘縣在新城區的縣中學規劃建設中就增加了集中供暖設施。
采訪結束時,校園里傳來一陣下課鈴聲。孩子們沖出教室,爭先恐后地沖向記者的鏡頭擺POSE留影,笑容陽光而燦爛。
責任編輯:史瑞
【對話廳長】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
記者:2014年教育民生工作完成情況如何?對于學生而言,帶來了哪些實惠?
省教育廳長朱世宏:在十項民生工程和19件民生實事中,教育系統涉及項目最多。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截至2014年11月底,我廳已全部完成各項目標任務,有些甚至超額完成。通過民生工程和民生實事的實施,免除了全省802萬名義務教育學生作業本費,48.82萬名家庭經濟困難高中學生學費,建設了408所公辦幼兒園,完成對29.8萬名高海拔民族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取暖任務等。
記者:下一步教育民生工程將在哪些方面著力?
朱世宏:首先是兜底線,保障每個孩子都有學上。更加關注貧困地區兒童教育,積極推動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解決好殘疾人教育問題。
其次是保基本,改善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通過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推進機制等七項制度,深入實施“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計劃”等六項推進舉措,切實改善“老少邊窮”地區的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進一步加大農村教師周轉房建設力度。
另外還要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全覆蓋,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完善教育惠民的長效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