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四個全面”是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戰略布局,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只有協調推進,才能使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邁上新臺階。
一、“四個全面”的發展歷程
1.從”一個全面”到“兩個全面”。黨的十六大提出“一個全面”,即“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提出“兩個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目標,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簡化為“全面深化改革”。
2.從“兩個全面”到“三個全面”。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3.從“三個全面”到“四個全面”。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調研時將“三個全面”上升到了“四個全面”,指出要“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新提出要“全面從嚴治黨”。
2015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上,首次對“四個全面”進行定位并集中闡述“四個全面”邏輯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人民日報》推出系列評論員文章,首次權威定義“四個全面”,論述“四個全面”戰略,稱其為“我們黨治國理政方略與時俱進的新創造,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新飛躍”。
二、“四個全面”的豐富內涵
1.全面覆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全面覆蓋”是指覆蓋13億中國人民,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一個人也不能掉隊。對全面小康社會的詮釋,可以從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走進百姓田間地頭、灶臺炕頭進行訪貧問苦的行動中得以生動體現;可以從他在很多場合反復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鄭重承諾中得以體現,“全面覆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2.全面領域。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四個全面”與“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是一脈相承的,但又針對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進行深化改革,重點突破,特別在實現政府清廉、干部清正、政治清明上找到了社會最大公約數,那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3.全面發展。一個13億人口經濟發展大國,在新常態下,要瞄準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做到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同步發展,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必然要求。
4.全面融入。“四個全面”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國夢的大格局之首,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夢進行了十個“更”的描述:讓人民享受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證,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和更優美的環境,還有讓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這一描述使全面小康成為人民群眾生活幸福可觸可及可信的現實期盼,中國夢也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無限憧憬的美好愿景。
三、全面深化改革是深刻的社會變革
1.系統性。《人民日報》社論指出,今天的改革,遇到的困難就像一筐螃蟹,抓起一個又牽起另一個,必須全面啟動。這一比喻既形象生動又非常貼切,說明改革的問題是盤根錯節,涉及的利益關系錯綜復雜,需要政治勇氣和智慧,從頂層設計、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來謀劃改革。《決定》從15個領域部署60項具體改革任務,就是從頂層對改革的整體思路、基本方向、關鍵領域、重點任務、先后順序進行設計。
2.整體性。全面深化改革要把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加以推進。
3.總體效果。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努力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最大限度地減少阻力,也要以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為突破口,使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施成效上相得益彰,在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
4.改革品格。改革要涉深水破堅冰,就要有沖破思想障礙和突破利益藩籬的勇氣和決心。要有百折不撓的信念、全面系統的認識、攻難克堅的方法和堅定果敢的行動,就需要我們彰顯執著的改革品格、鮮明的改革氣質和奮發的改革精神。
5.改革坐標性。如果把全面深化改革放在四個全面的整體戰略布局下審視,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改革是實施這一宏偉目標的具體實踐;對于全面依法治國,全面深化改革與之齊頭并進如機之兩翼,車之兩輪,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國也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對于全面從嚴治黨,改革是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徑,黨的領導是實現改革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
四、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
1.法治信仰。樹立法治信仰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思想基礎,是實現中國夢的法治魂。對于一個有著數千年人治傳統的國家來說,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無疑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要讓法治成為人們生活的思維方式,就要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質,樹立法治信仰,培育法洽文化,塑造民族的法治魂,落實到全社會都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實踐中,全面依法治國才能夠從愿景變成現實。
2.法治定位。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沒有法律之外的絕對權力,黨員領導干部要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帶頭樹立法治信仰,讓人民群眾在生活中感受公平正義。
3.理論框架。依法治國的理論框架為法治中國描繪了藍圖,從頂層設計的角度看,依法治國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是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結合;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看,包涵了“五大法治體系”(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和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三個共同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和“三個一體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是一個統一體);從參與主體的角度看,明確了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系統;從國體政體的角度看,既明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也強調了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而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
4.關鍵少數。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因為領導干部要帶領人民群眾把各項依法治國的部署落到實處,又是國家立法杈、行政權、司法權的執行人,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負有第一責任人責任。
五、“四個全面”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1.核心問題。全面從嚴治黨的核心問題就是要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新時期黨中央緊緊圍繞黨的宗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行大整風,守住了黨的生命線,使我們黨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
2.嚴字當頭。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關鍵在嚴,即教育要嚴,標準要嚴,執紀要嚴,制度要嚴。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建設在嚴字上下足了功夫,思想建設上把好總開關,作風建設上以釘釘子的精神一抓到底,組織建設上要求嚴把入口關,制度落實上抓鐵有痕,踏石留印,反腐敗斗爭中不定指標,上不封頂,有腐必反,除惡務盡。
3.制度籠子。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讓領導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制度來堵塞腐敗的源頭。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內法規制度的籠子編得越來越緊,越來越牢固,《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和《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備案條例》兩部重要的法規使我們黨首次擁有了正式的黨內立法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出臺的一系列的制度規定和文件,強化了權力的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
4.主心骨。全面從嚴治黨的目標是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鍛造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其目的是為了要承擔起偉大的歷史使命和歷史責任。黨的領導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領導核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最堅強的政治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