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在長江上游通天河、長江支流雅礱(lóng)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壩建庫,引水入黃河上游,以解決我國西北地區干旱缺水狀況。
大渡橋橫鐵索寒
“大渡河?我聽爺爺講過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喬喬木一下子來了精神。“那你給我們講講吧。”編輯姐姐鼓勵他。喬喬木聲情并茂地講述起來。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紅軍向天險大渡河挺進。大渡河水流湍急,兩岸都是高山峻嶺,只有一座鐵索橋可以通過。國民黨反動派派重兵把守,妄想把紅軍消滅在橋頭上。戰士們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他們每人還帶著一塊木板,一邊前進一邊鋪橋。紅軍英勇地過了河,浩浩蕩蕩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線。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湖北丹江口水庫引水,沿唐白河流域和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開挖渠道,在河南省鄭州市附近通過隧道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
由“曹沖稱象”想到的
在河南省襄城縣境內,流淌著一條綿延幾十里的河流,它曾是三國時期由曹操主持修建的運糧河,我們耳熟能詳的“曹沖稱象”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曹沖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體的重力等于水對物體的浮力這一科學原理,輕松解決了難題。
若干年后,在地球的另一邊,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同樣應用了這一原理,用注水的方式計算出了電燈泡玻璃殼的容積。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從江蘇揚州附近的長江干流引水,基本沿京杭大運河逐級提水北送,向黃淮海平原東部和膠東地區的25座城市供水。
周恩來少年讀書的地方
東線水路經過江蘇省寶應縣。周恩來總理少年時曾在縣城水巷口3號讀過書,這里原為周恩來外祖父的宅第,現為江蘇省揚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整座建筑為明清風格,庭院中間一株蠟梅和一盆碧荷清香撲鼻,生機盎然,讓人深切地感受到當年主人的高潔品行和情操。在周恩來曾經學習的房間門楣上,懸掛著“周恩來少年讀書處”橫匾。同學們有機會到寶應旅游,一定要來感受一下這濃濃的書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