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習大大出訪印度時,親手搖動了印度已逝民族解放運動領導人甘地用過的紡車,古樸的紡車連結著中印兩國的友誼。
關于紡車,你知道多少呢?紡車是用于從纖維材料如棉、毛、絲、麻中生產線或紗的專用設備,有了線和紗才能織出布料,才能做成各種款式的服裝。早在新石器時期,中國就已經發明紡輪用來制絲,西周時期出現了原始的紡車。中國古代紡車通常由一個用手、腳或者水力驅動的輪子和一個紗錠組成,分為手搖紡車、腳踏紡車、大紡車、水轉大紡車等幾種類型。手搖紡車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由木架、錠子、繩輪和手柄四部分組成,其中應用了杠桿的原理。
在勞動中,人們在手搖紡車的基礎上創造了腳踏紡車。元代科學家王禎在《農書》中介紹了大紡車和水轉大紡車。以水為動力驅動的水轉大紡車出現在南宋后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織機械。
紡車不僅是百姓家中常見的工具,也走進了文人墨客的詩詞書畫之中。南宋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中就有詩云:“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生動地描述了鄉村的耕織生活。北宋王居正所繪的《紡車圖》中,一村婦坐在小凳子上,懷抱嬰兒哺乳,身旁是一架紡車,左手正在搖輪。紡車還走進了文學作品中。曹雪芹的《紅樓夢》中,賈寶玉在路途中暫借農家休息,遇到鄉下姑娘二丫頭。二丫頭不讓賈寶玉亂動紡車,還為他示范了一下紡線。
紡車也是中國革命的功臣,曾經為延安軍民解決穿衣問題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延安的大生產運動中廣為傳唱的《紡棉花》歌中唱道:“太陽出來磨呀么磨盤大,你我都來紡呀么紡棉花,手里握緊棉花卷,根根線條往外拉。”當代散文家、教育家吳伯蕭把紡車比喻為“戰斗用的槍”“耕田用的犁”“學習用的書和筆”。他這樣描述延安的紡線的情景:“整齊的紡車行列,精神飽滿的競賽者隊伍,一聲號令,百車齊鳴,別的不說,只那嗡嗡的響聲就有飛機場上機群起飛的氣勢。那哪里是競賽,那是萬馬奔騰,在共同完成一項戰斗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