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應性鼻炎患者血清中IL-13、IL-25的測定及臨床意義
黃芳林徐艷萍王言言湯翠華何曉李陽陽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吉林長春130041)
摘要〔〕目的探討白介素(IL)-13、(IL)-25與變應性鼻炎(AR)發病機制的關系及臨床意義。方法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64例AR患者和20例正常對照組血清中 IL-13、IL-25水平,并分析相關性。結果持續性AR患者血清中IL-13,IL-25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持續性中重度組AR患者血清中IL-13、IL-25水平均明顯高于持續性輕度組(P<0.05)。IL-13與IL-25在持續性AR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呈正相關(r=0.979 P<0.05)。結論IL-13、IL-25參與了AR的發生與發展,且與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
關鍵詞〔〕變應性鼻炎;白介素-13;白介素-25
中圖分類號〔〕R765.21〔文獻標識碼〕A〔
通訊作者:徐艷萍(1959-),女,教授,主要從事變應性鼻炎的發病機制及臨床研究。
第一作者:黃芳林(1990-),女,在讀碩士,主要從事變應性鼻炎的發病機制及臨床研究。
變應性鼻炎(AR),即過敏性鼻炎,是機體接觸特異性變應原后主要由IgE介導的鼻黏膜I型變態反應,有許多免疫活性細胞和促炎細胞以及細胞因子等參與。目前認為白細胞介素(IL)-13在Ⅰ型變態反應中起關鍵作用。在哮喘患者的研究中,IL-25促進I型變態反應的發生和發展,Grossman明確提出“同一氣道,同一疾病”的觀點〔1〕。本研究通過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測定各組血清IL-13、IL-25的水平,探討IL-13、IL-25臨床意義及其與AR的相關性。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AR組:選擇2014年3月至2014年8月至吉林大學第二醫院門診AR患者64例,男28例,女36例,年齡18~60歲。輕度持續性(輕度組)32例,中重度持續性(中重度組)32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鼻科學組(2009年,武夷山)診斷標準〔2〕。正常對照組20例(對照組),男9例,女11例,年齡18~60歲;均為鼻中隔偏曲及鼻骨骨折患者,無AR史、個人及家族過敏史。
1.2測定方法采集AR及對照組空腹靜脈血2ml,血液凝固后3 000r/min離心,提取上清液,凍存至-80℃低溫冰箱。IL-13和IL-25的檢測均采用ELISA方法,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操作,使用相應的商品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試劑盒,依照說明書檢測,以分光光度計讀出每孔的450nm吸光度值(A),根據標準曲線計算被測IL-13、IL-25的濃度。
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6.0軟件采用方差分析、t檢驗及Pearson相關性分析。
2結果
AR組、輕度組及中重度組患者血清中IL-13與IL-25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中重度組IL-13、IL-25濃度明顯高于輕度組(P<0.05)。見表1。AR患者血清中IL-13、IL-25呈顯著正相關(r=0.979,P<0.05)。

表1 各組外周血清 IL-13、 IL-25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1)P<0.05;與輕度組比較:2)P<0.05
3討論
AR是機體被變應原致敏后產生特異性的IgE抗體后,特異性個體再次接觸致敏的變應原后,抗原提呈細胞將變應原傳遞給Th細胞,與Th細胞表面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后,導致Th細胞激活后朝Th2方向分化增多,而朝Th1方向分化受到抑制,Th2細胞分泌IL-4、IL-5、IL-9、IL-10、IL-13和粒-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Th2類細胞因子促進變應性鼻炎的發生。在變態反應性疾病中,Th1細胞功能低下,而Th2功能亢進。IL-13、IL-25均由Th2細胞分泌,屬于Th2類細胞因子,可以促進AR的發生和發展。
IL-13與變態反應性疾病有著緊密聯系,被認為是目前重要的Th2細胞因子。IL-4是體內誘導B淋巴細胞分泌IgE的重要因子,IL-13與IL-4的基因靠近,因此兩者有25%的同源性。IL-13在變態反應中的作用通過以下途徑實現:誘導B細胞增殖,促進B細胞分泌IgE;活化嗜酸粒細胞,并且抑制嗜酸性粒細胞的凋亡。而IgE及嗜酸性粒細胞在I型變態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IL-13還可以誘導T細胞朝Th2細胞分化,促進Th2類細胞因子的分泌,并抑制Th1細胞活化及Th1類細胞因子(IL-12、IFN-γ)等的釋放〔3〕。陳靖等〔4〕通過用不同濃度變應原對AR病人的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作體外刺激培養前后IL-4、IL-13的表達含量作相關性研究。結論得出IL-4、IL-13在AR患者中表達升高,參與了變態反應過程,且能促進IgE的分泌。本研究與陳靖〔4〕等的研究結果一致,提示IL-13促進AR的發生與發展,血清中表達水平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即IL-13、IL-25在血清中的濃度越高,AR病情越嚴重。
IL-25是2001年Fort等〔5〕首先報道的,利用反向遺傳學克隆了這個基因后發現其與IL-17有顯著的同源性。研究表明IL-25在支氣管哮喘中促進Ⅰ型變態反應。AR與哮喘均為呼吸道炎癥,常在同一患者身上共存,70%~90%的哮喘病患者伴有過敏性鼻炎〔6〕。在變態反應中IL-25可以促進IL-4、IL-5、IL-13 和eotaxin的分泌,增強Th2型免疫應答、導致嗜酸粒細胞的浸潤。Tamachi等〔7〕通過對小鼠的研究得出IL-25在變態反應中可能的作用機制:IL-25主要由Th2細胞產生,在血液中IL-25含量較多時,IL-25誘導譜系陰性的抗原遞呈細胞產生Th2型細胞因子IL-4、IL-5和IL-13等。與此相反時,IL-25在血液中含量較少時,通過增強CD4+T細胞介導的炎癥反應參與變態反應。本研究結果與Fort等〔5〕的結果相似IL-25與IL-13的相關性很高,由此可見在支氣管哮喘的研究中IL-25可以通過促進IL-13的分泌促進Ⅰ型變態反應,提示IL-25可以通過促進IL-13分泌,參與AR的發病過程。
4參考文獻
1GrossmanJ.Oneairway,onedisease〔J〕.Chest,1997;111(2):11-6.
2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委會鼻科組,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鼻科學組.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09年,武夷山)〔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9;44(12):977-8.
3商艷,李強.白介素-13與支氣管哮喘〔J〕.國外醫學·生理、病理科學與臨床分冊,2001;21(3):192-4.
4陳靖,李添應,馮練強,等.變應性鼻炎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變應原刺激與白細胞介素4和13表達的關系〔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4;39(12):758-9.
5FortMM,CheungJ,YenD,et al.IL-25inducesIL-4,IL-5,andIL-1βandTh2-associatedpathologiesinvivo〔J〕.Immunity,2001;15(6):985.
6FergusonB,Powell-DavisA.Thelinkbetweenupperandlowerrespiratorydisease〔J〕.CurrOpinOtolaryngolHeadNeckSurg,2003;11(3):192-5.
7TamachiTT,MaezawaY,IkcdaK,et al.IL-25enhancesallergicairwayinflammationbyamplifyingaTh2celldependentpathwayinmice〔J〕.JAllergyClinImmunol,2006;118(3):606-14.
〔2014-10-29修回〕
(編輯袁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