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勇
《超級演說家》的舞臺上,一個名叫崔萬志的人平靜地講述著他的故事。
從小患小兒麻痹癥的他,口齒不清、走路歪斜,是人們眼中的“異類”。即便如此,他卻一刻沒有停止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14歲那年,他以全縣第三的成績考入當地一所重點中學,學校校長認為他是殘疾人,即使他考上大學,就業也很困難,還是不要給學校浪費名額。他父親跪在校長面前,校長不為所動,依然把他們趕出了校門……就是這樣一個在別人眼里不起眼的“小人物”,如今已是知名品牌CEO,他同時也激勵和幫助更多的人取得了成功。
或許,那位中學校長的想法,代表著大多數學校的想法。換作他人,或許也會那樣。學校有著自己的痛點,在強大的升學壓力下,考核考量的標準使得校長們處境尷尬,升學率的魔咒誰也逃不開,似乎唯有犧牲個人。當我們的教育之路越走越遠,越走越寬時,是否可以不忘初心,思考教育的目的所在,學校應當關注什么,我們的校長應當關注什么?
每年的8、9月,每個城市,每所學校,無不出現全民癲狂的場面。與跨過“獨木橋”的學生相比,那些為數不少的“落榜生”,一次考試,就把他們徹底打敗,成為大家眼里的失敗者。誰關注過他們的成長,他們的未來?當我們驚奇地發現,多年后的他們——那些曾被學校淘汰的“失敗者”們憑著勤奮努力,默默打拼,在社會立足,成績斐然時,我們是否還記起在他們的身心劃上的那道傷痕。
蘇霍姆林斯基告誡年輕的教育者:“自我尊重取決于什么?怎么培養?年輕的朋友,請記住,這是一種非常脆弱的東西。對待它要極為小心,要小心得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因為在要摘掉這朵花時,不可抖掉那閃耀著小太陽的透明露珠。要培養自尊心,只能用溫柔細致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能容許采用粗魯的、‘強有力的、憑意志的手段的。”
即便是處罰也要有溫情。辦公室的小邱老師,工作不過一兩年,點子多,方法巧,表揚與懲罰總是花樣頻出。她發現班上的衛生情況不樂觀,便針對這些問題對班上的值日情況做調整和布置,當天的衛生由當天值日生負責,隨處看見垃圾隨手撿起,養成自覺愛護環境的習慣。對于座位下面的紙屑,只要課間監督員發現一張,就扣除相應小組一顆星。學生對小小的成長星十分在意,有的小組會為獎誰扣誰而爭得面紅耳赤,因為他們都想拿到老師準備的“神秘”禮物:可能是落后小組送給他們的幾塊糖,可能是幾張便利貼,也可能是一次免寫作業的特權……落后小組誰也不想當,因為他們要當著大家的面跳四小天鵝,有可能要送禮物,還有可能要扭著屁股寫自己的名字……往往這個時候,就是班級最開心的時候。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想,教育就是教師用溫暖的心靈去感應學生的存在,用飽滿的情感和積極的狀態去感染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充滿溫暖與陽光。每一個微笑都來自學生的小小努力,來自他們真誠的不著修飾的童心。林格教授說:“柔和的氣息有時比風暴更有力量,我們的聲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滲透到遼遠的空間;我們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輕靈地卷起心扉的窗紗;我們的面龐柔和了,就更能流暢的傳達溫暖的誠意;我們的身體柔和了,就能更準確的表明與人平等的信念。”如果我們的心靈是溫暖的,學生就一定能感覺到溫暖。離功利主義遠些,遠些,再遠些;離學生近些,近些,再近些!
“養魚貴在養水,養花貴在養土,教育貴在溫暖人心”。當我們的學校真正為學生的生命成長而教,為他們的內心豐滿而教,讓他們煥發富有生機與活力的激情。懷揣對教育的真心和愛心,做一個溫暖人心的教育者吧。讓我們帶著陽光上路,溫暖別人,快樂自己!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景城學校)
編輯∕于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