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悅
“像一個博物學家那樣生活”,這是北大哲學系教授劉華杰提出的概念。他開辟菜園,辨識身邊的一草一木,認為與自然互通往來的能力是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
從17世紀到19世紀,歐洲人就帶著對宗教的半信半疑,開始了探索自然的旅途。沒有相機,沒有視頻傳輸,沒有3D打印,繪畫成為他們認識和記錄自然的唯一途徑。博物學家拄著拐杖,帶著仆從,攜畫夾、標本冊、草帽和驅蟲水,在世界的每個角落尋找寫生標本和模特。
這就是那時博物學家的生活,一個集科學家、旅行家、畫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學者的生活。19世紀中期,博物學家貝茨在日記里寫道:“我黎明即起,喝杯咖啡以后,便駕船起航追逐群鳥。我在10點用完早餐,然后在10點到下午3點之間全神貫注地鉆研昆蟲學。下午則忙著進行標本保存與儲藏的工作。”
其實今天,優渥的物質條件給我們提供了像博物學家那樣便利的生活,而被鋼筋水泥包圍著的我們,更需要在花、草、樹木和鳥兒身邊找到心靈的慰藉。
的確,人人都可以像博物學家那樣生活,以下是6條切實可行的建議。
買個顯微鏡
作為一名博物學家,觀察世界的角度是很講究的,你可以去購買一個專業的顯微鏡,從微觀的角度看世界。英國物理學家羅伯特·胡克從樹皮上切了一片軟木薄片,并放到自己發明的顯微鏡下觀察。他觀察到植物細胞的形狀,類似教士們所住的單人房間,所以他使用表示單人房間的“cell”一詞命名植物細胞為“cellua”。于是,他成了史上第一個成功觀察到細胞的人。
科學儀器可以為博物學家提供更新又更精準的視野。顯微鏡幫胡克觀察了螞蟻、跳蚤,還讓德國博物學家恩斯特·黑克爾得以記錄到微生物的結構。顯微鏡生動地展現了微生物世界的美,各種對稱和放射的黃金比例結構都被黑克爾用畫筆記錄了下來。
買個望遠鏡觀鳥
觀鳥是個優雅的愛好,想立刻開始過博物學家的生活只需以45°的視角仰望天空,觀察美麗的小鳥。
19世紀有個鳥類癡狂者——美國著名畫家兼博物學家約翰·詹姆斯·奧杜邦,他被北美大陸上的各種鳥兒吸引,用大把的時間為鳥類作畫。奧杜邦在經歷了破產、入獄、離婚后,便一心撲在繪鳥之途上,每天他都帶著槍和助手往來于森林深處。
如此過了7年后,41歲的奧杜邦帶著自己的作品去英國印制了他的第一幅鳥類繪畫《野火雞》,精細艷麗的筆觸和風格迎合了當時歐洲大陸浪漫主義思潮的需要,奧杜邦火了。之后他的作品《美洲鳥類》被譽為19世紀最偉大和最具影響力的著作,成為美國的國寶級圖鑒。
而今,英國還有這樣一群“鳥人”,他們已經超出拿望遠鏡看鳥的級別,他們都有自己拍攝的、一定數量的罕見的鳥類照片,這些人自稱“twitcher”。
不過如果真做了一個“鳥人”的話,“拋妻棄子”是常有的事,因為他們的口號就是:鳥飛到哪兒,人就跟到哪兒。尤其有些候鳥每年只在一個地點作短暫的停留,在這段時間里,如果你那愛鳥的另一半消失了,請別急著報警。
帶著畫筆去旅行
假期出國旅游的時候,在異鄉見到新奇的人或物,經常用數碼相機或用手機拍張照片就算親眼見過了,這可不是一個博物學家的生活方式。一個博物學家應通過手繪來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
1831年到1836年,達爾文跟隨皇家海軍探測船“小獵犬號”完成了長達5年的航行,他在《“小獵犬號”環球旅行日記》中細致地描述了自己沿途所見的動植物、地質、部落等事物,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資料和精致的繪圖,其中包括火地島上土著人的畫像。這為日后《物種的起源》一書的寫作奠定了基礎。
這一時期也有許多博物學家來到地大物博的中國,他們描繪出了許多腦洞大開的圖畫,比如德國傳教士基歇爾,他于1629年來到中國傳教。1667年,基歇爾出版了《中國圖說》,此書堪稱“17世紀中國的百科全書”,不過書里的一些制圖并不嚴謹。
建立自己的“奇觀展示柜”
以博物學家的方式生活,一定會收集到許多古董、手繪、照片等奇珍異寶——如果沒有地方展示那就太可惜了。所以,一個收藏室是必不可少的。不過作為現代人,我們也可以在家里布置一個“奇觀墻”或“奇觀展示柜”,這樣也能達到展示藏品的目的。
18世紀初期,奇觀室是王室貴族宅邸必不可少的部分,且奇觀室的裝修是有固定模式的:屋頂要懸掛大型生物標本,周圍環繞不同種類的貝殼和古生物化石;墻面上嵌制實木或者大理石展臺,最上面一層擺放姿態生動的鳥類(比如渡渡鳥和極樂鳥)或者中等大小的動物、魚類標本,其下則密密麻麻平鋪上犀角、象牙、動物骨骼和礦石;異域工藝品或者用畫框裝裱,或者配以專門定做的玻璃罩,以突出其價值;蟲類標本收藏在壁櫥里,書卷和博物繪畫則存放在開放式書柜中,以方便在下午茶時間隨時向客人們炫耀、展示。
這種時尚甚至發展到沒有展柜的家庭會被鄰居和朋友看作缺乏教養的地步。
建立自己的花園
哪怕是城市中心的公園,也能被用于展示自然界的奇特。E. O. 威爾遜說過:“即使路邊的雜草或者池塘里的微生物,也遠比人類發明的任何裝置要復雜、難懂得多。”很多時候你因走馬觀花而與自然擦身而過。對于一個博物學家來說,任何自然的細節都是神奇且值得記錄的。
17世紀,瑞士的博物學家和科學插畫家瑪麗亞·西碧拉·梅里安,詳細觀察和記錄了蝴蝶蛻變的過程。由于對蝴蝶變態發育過程的細心觀察與記錄,因此她被認為是昆蟲學早期最重要的貢獻者之一。
女性探險家在那個時代是罕有的。1699年,52歲的梅里安帶著她的女兒從阿姆斯特丹出發,參加了南美洲的蘇里南探險活動,后來她因病而結束了旅程。在回到阿姆斯特丹后,梅里安將記錄這次旅行的畫作前所未有地制成版畫出版,這些畫作展現了南美洲的動植物。
如果你很“宅”
如果你很“宅”,卻想要過博物學家的生活,你可以用欣賞藝術作品的方式來體驗做博物學家的快感。
歷史上有多個畫家以博物學家的視角來繪制藝術作品,他們描繪自然物品,表達方式十分精確。
馬克·瑞恩是一個很有博物情結的畫家,從他在工作室的自拍照就能看出他的博物學家情懷,而他的畫作也體現了博物學繪畫的特性:精確,同時富有美感。
電影大師謝爾蓋·帕拉杰諾夫的名作《石榴的顏色》中,通過消解人物面部的表情、入鏡角色及焦點物品二維陳列、分離主體及背景色調等方式,在展現詩人生平的主題之外,獨創了一種“如窺箱中”的、帶有強烈博物學指涉的表現方式。
我們堅信,像博物學家那樣生活,能使你變得更完美、純潔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