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特特
我的身邊總有一些人讓我眼前一亮,他們揣著特殊的能耐,有的是獨有的特長,有的是某種技能。這些能耐離現在的生活越遠,我就越覺得當事人簡直十八般武藝俱全。
比如,趙同學寫得一手好字,大學第一次開班會,趙同學在做自我介紹提及自己的姓名時,捏起粉筆“唰唰”地在黑板上寫下一句與之相關的古詩。那些字清雅莊重、筆力遒勁,舉座震驚。此后多年,他以書法見長,從學生會的宣傳干部變成單位的宣傳骨干。據說,他給女友的信被準岳父看到,因為一筆好字先贏得好感,后來才通過“終審”。
又如,前同事秦。我最愛和秦逛街,大概因為她火眼金睛,擅長在街頭小店里成堆的衣衫中選出精品。秦曾對我說:“分辨真正的外貿原單和仿制品的區別在于針腳。外貿原單要求3厘米12針,仿制品一般都把針腳放大。日本的服裝最講究,不會讓包縫線露在外面……”我對秦的生活智慧佩服不已。
一日,我和朋友逛地壇書市。在舊書一條街上溜達時,我無意間說起朋友手上拿的那本畫冊是“珂羅版”。“什么叫珂羅版?”他問。“就是玻璃版印刷。”我答。朋友不信我認識所謂的“版”,便抄起旁邊的幾本書,繼續追問。“鉛印”“石印”等一連串術語從我口中蹦出,朋友驚嘆:“你真讓人刮目相看!”
但事實是,我曾在拍賣公司工作過半年,判斷舊書、古書的印刷方式是那一行的基本常識。朋友肅然起敬的表情,讓我在失笑之余,不由得想起趙和秦讓我刮目相看的“武藝”。
逛街時,我旁敲側擊地問秦:“你得花多少時間在外貿店,才能修煉成職業買手?”
秦大樂,表示“職業買手”的稱呼十分貼切,然后她透露,她的第一學歷是中專,學的是服裝設計。原來,買布料、做衣服、考察服裝市場,真的是她的本行。
飯局中,我遇到趙同學的妹妹。早聽說,趙同學的妹妹在單位也是以書法聞名。“你們家一定是書香門第。”我誠懇地說。“哪里,”她笑道,“家里世代刻碑,如果不是因為考上大學,我和哥哥或許還在刻碑。”
原來,所謂的“武藝”都是經歷所賦予的技藝。許多技藝如密室的門,只要按對機關,便會自動彈出。經歷多了,技藝多了,在別人那里,自然認定你有三頭六臂。
這個周末,我在準備搬家事宜,女友弓前來幫忙。不一會兒,她就反客為主,手起繩落,麻利地打了一個又一個包。她還一邊打包一邊說“這是十字結”或“這叫井字結”……
我笑道:“你這么精于打包,莫非有過這方面的從業經歷?”
弓抹了抹汗,道:“你還真說對了,我上大學時曾在書店里足足打了兩年工,打包是我的強項……”
我忽然想起,弓在家還給女兒的童書編碼——她本科學的是圖書館管理專業;她給女兒做的裙子可與商場里買的媲美——她的父親是裁縫。
嘿,只要有心,透過“十八般武藝”便能窺破、拼湊出一個人的人生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