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5-12-31/ 第06版面/關注中國
香港《南華早報》12月30日文章,原題:按說北京的空氣質量正在改善,但為何京城仍被籠罩在霧霾中統計數據表明,今年前9個月北京市的空氣質量確已好轉。但慶祝尚為時過早,因為本月和上月的PM2.5濃度均出現反彈。該結果令人們更加擔憂,隨著一些地方政府仍在繼續支持受困于產能過剩的重污染“僵尸企業”,之前的改善或許只是暫時現象。
綠色和平組織數據表明,北京市的PM2.5濃度曾趨穩,且今年1至10月較去年同期有所改善。今年前11個月京城平均PM2.5濃度同比下降16.6%。12月份的數據尚不完整,但首都本月空氣質量指數僅有5天低于100,并發布數次污染預警。
冬季通常是中國北方污染最重時期。專家說,與大型熱電廠相比,小型煤爐是更大污染源,因為使用劣質煤且燃效低下。有關部門把霧霾歸咎于多種原因:工廠非法排放污染物、汽車尾氣、煤炭用量居高不下和秸稈焚燒等。他們認為這還與天氣因素有關,如較低風速、潮濕和缺少冷空氣等。但分析人士說,重污染行業不受限制的排放,仍是主要原因——即便有關部門誓言改革這些行業。
倫敦投行藍橡資本的經濟學家弗蘭克·唐說,數據顯示,河北省今年11月份的粗鋼產量同比激增15.7%,創下2012年以來最大漲幅,“這是在彌補前幾個月的減產量,如為‘閱兵藍’做準備等”,唐說,許多國有鋼企仍將從不希望其破產的地方政府那里拿到補貼。由于煤價下降,河北的許多集中供暖企業又在燃煤,盡管它們本應轉用更清潔的天然氣。按政府設定的目標,今年天然氣將占到中國能源消耗總量的9%,但今年前9個月僅占約4.9%。專家表示,對加油站的燃料質量亦缺乏權威監管。三大國有石油巨頭因利潤萎縮而沒有改善油品質量的動機。綠色和平組織人士說,這種趨勢表明,短期整頓措施無法解決霧霾問題?!ㄗ髡週iJing,WendyWu,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5-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