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舞臺上,其實有許多自我約束的規范。這是人性本能的使然與社會的要求,簡單說就是兩個字:分寸。
記得老祖母在世時,面對紛亂的世事,有一句口頭禪:做人啊要有分寸!長大以后,看到社會上感人事、怪事奇葩層出不窮,腦海里又跳出“分寸”二字。有天翻了辭典,看到辭書對此條目作如下描述:說話或做事的適當限度。
看后恍然。實質上,分寸就是個人在社會約定俗成下展示自我的行為中,映襯出來的道德與審美規范。
看到一張被許多人點贊的照片,在并不擁擠的地鐵上,一位穿著工裝的外來建筑工人席地而坐,當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坐空位時,他笑著說:“我衣服很臟,會弄臟座位。”或許這位工人文化程度不高,但就在這樸實的言行里,讓人感受到道德的閃光與分寸的內涵之力量。
有時,一些優秀的文化與理念,在利益的驅動下,在當事人身上會失去堅守的信念。利令智昏的瞬間,個別人做出亂了分寸的蠢事,讓世人哂笑。
在浙江某地婚姻登記處,一名47歲的女士要與自己26歲的外甥登記結婚,遭到拒絕。原來女方為了讓女兒去上海讀書,不惜與丈夫離婚,與自己的親外甥“定終身”,演了一出有違公序良俗的鬧劇。母親愛女心切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她有沒有想過,人生中總有一些底線是不能突破的。這出鬧劇對女兒稚嫩的心靈會有多大傷害?這就是這位母親不講分寸付出的巨大代價。
人類從人群到部落再到國家的形成,在逐步進入到文明社會過程中,先有行為規范,后有道德規范,再有法制規范。竊以為,分寸就屬于行為規范的范疇。做人的分寸把握好了,人才會有道德風范。社會的道德風尚盛行,法律的利劍才能高懸不落,天下就會相安無事。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總要有所敬畏與顧忌,這個過程就是行為上的分寸。那么,如何把握做人的分寸呢?其實挺簡單,那就是把自己放在社會中,把他人放在心中,為人做事輕重得體。
切記:凡事皆有度,過猶不及,百害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