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個母親,向你交出她可愛的小男孩,而你們將還我一個怎樣的人呢?”龍應臺的這段話,與其說是身為父母的追問,不如說是對社會的拷問。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天下母親的共同心愿。從“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到將目光向西看,接觸西方的教育模式,近幾年來,中國式教育在碰撞與交融中蹣跚向前,每一個腳步都會引起較大的波瀾。
前段時間,英國廣播公司(BBC)的3集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受到網友的高度關注。節目中所展現的實驗,是由英國BBC和倫敦大學教育學院開展的研究項目。在英國博航特中學(Bohunt School)選取50名九年級學生,組成“中國實驗班”,課程由5名中國老師全包。紀錄片以類似“真人秀”的表現形式,探討中英教育之間的差異,引發兩國民眾對中英教育的激烈討論。為期一個月的“教學實驗”后,中國教師所帶的班級,3個科目的測驗成績,均超過英國教師教授的班級。
有人覺得,“中國班全勝”未必代表真贏。英國學生在數學、科學上成績不如中國,但在社會科學領域遠勝于中國;也有些網友認為,應借此好好反思,我們有哪些教育傳統需要保留與弘揚?哪些弊端需要改正和拋棄?其實,早在2013年,上海中學生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簡稱PISA)的閱讀、數學和科學方面再次保持了第一,而英國學生這幾項成績排名僅為23名、26名和21名,一時間引發英國教育人士與官員的擔憂。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睆拇缶址治?,沒有完美無缺的教育,無論西方,還是東方。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認為:“全球化的時代里,只有東西方互相學習共同努力,才能有真正的好教育,才能實現人類教育的幸福完整?!笨梢姡瑢Ρ葘嶒灢⒎鞘裁磯氖?,對比中尋找各自的優勢,反觀自身,這也是教育改革的啟示價值。現在,很多精英群體不再盲目地送孩子出國,教育理念與價值觀念趨于理性化與前沿化,傳統教育也越來越備受重視,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生活數據:
“中英教育PK,誰是贏家?”小編做了個調查問卷,對微信群里的80位網友進行了隨機訪問。統計過后的數據顯示:28.8%的網友認為,中式教育成績勝出不是真正的勝出,但英式教育帶給我們很多啟示。也有19.3%的人表示,BBC紀錄片有點像喜劇,夸張成分較大。而16.5%的網友認為,這種較量本身就沒有可比性,不同文化背景、成長環境、家庭教育自然造就不同的人,沒有所謂的輸贏。
●名人道場:向東走,向西看
中國人看英國
出境者:六六(專欄作家)
微觀點:“到英國,你會發現這里的孩子最大的特點是做孩子有孩子樣兒,該天真爛漫的時候單純得一塌糊涂,而該守秩序的時候一板一眼。每個孩子舉手投足間都顯示出良好的教養。至于成人,則表現得優雅大方、溫柔體貼。這里的教育更具人性化個性化,不以成績論英雄。”
中國學生家長看英國
出境者:潘采夫(孩子就讀于蘇格蘭愛丁堡格萊斯比中學)
微觀點:“英國的教育更關注孩子的全面成長,知識和考試成績只是其中一部分,對生活常識、安全意識等教育非常重視。在這種教育體系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在大學階段爆發出的創造力、學習的熱情以及在人格和社會能力方面,都是遙遙領先的。本次教學實驗我認為是兩套文明和社會體系下的不同教育制度在一個課堂的碰撞,對雙方的教育理念都是很好的修正?!?/p>
劍橋大學博士看英國
出境者:郝睿
微觀點:“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在公平性上,中國教育逐漸優于英國教育。英國的精英化教育缺乏公平性。而近年來,中國教育部門正在逐步增加教育公平性,打破重點學校和普通學校的區別,讓所有的學生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當然,中英兩國教育制度各有利弊,應相互學習借鑒?!?/p>
英國校長看英國
出境者:尼爾·斯特勞格爾(Neil Strowger,為英國漢普郡博杭特中學校長)
微觀點:“我承認中國教育的某些成功之處,但并不認為英國有必要學習中國的教育方式。真正令中國學生表現出色的并不在于卓越的教學方式,而在于中國的文化價值。中國的家長、文化和價值觀才是中國學生在考試中表現出眾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卓越的教學方式。然而,任何教育方式或者政策都不可能將英國文化的時鐘調回上世紀五十年代,也不應該這樣做?!?/p>
●這些教育誤區,你中槍了嗎?
類型:粗暴大棒
程度:★★★★
病癥:無論是虎媽、狼爸,還是“犯錯就懲罰”、“不聽管教就打罵”,都屬于專制、粗暴式的教育。而且很多家長不懂得褒獎與欣賞,極易挫傷孩子的自信心,使其產生自卑與焦慮。
糾正:犯錯是孩子成長的需要,父母應先要無條件接納,再溫和地堅持,讓他們預見后果,學會承擔責任。
類型:崇尚西方
程度:★★★
病癥:有些家長動輒將應試教育弊端掛在嘴邊,推崇西方教育的自由與有教養:一是跟風送孩子出國留學;二是反對強記背誦、題海戰術,認為“放羊式”教育才有利于孩子健康發育。
糾正:父母應認識到,自由與教養不只是歐美才有,一些價值觀與教養是全球共有的。把放縱當自由,把任性當個性,才是致命的錯誤。
類型:成功焦慮
程度:★★★★★
病癥:“考高分、上清華”,重分數、輕能力是中國式教育的詬病。其實這是家長將自己未竟的夢想投射到孩子身上,自作主張地將他們捆綁到成功的戰車上,從而釀成教育的悲劇。
糾正:真正的成功是正確選擇與和諧發展,前者不攀比,后者不求快,以實現身心和諧,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
類型:關系錯位
程度:★★★★★
病癥:很多家長不懂得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已經成為未成年人心理危機之源,常見的問題有:12歲之前沒有親密的親子依戀,父母過高期待與過多替代,父母離異或婚姻矛盾影響孩子。
糾正:和諧的夫妻關系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沒有天生就會教育孩子的父母,多學習、多摸索,與孩子一起成長和進步,這是應有的態度。
NO1.孩子的快樂最重要
被訪者檔案
艾倫的媽媽:蘇珊,女,38歲,自由職業(英國人)
教育心得:新學期伊始,每天上午我都要陪著兩歲半的艾倫上幼教。課程使用英語,老師來自中國,共10多個孩子,但課堂上非常安靜。艾倫很不適應,三天兩頭要請假。在我的鼓勵與堅持下,他與小伙伴建立起感情,其他家長卻對我對孩子的欣賞與鼓勵投來異樣的眼神。我最頭疼的是孩子課業負擔太重了,根本沒有玩的時間,每天都過得很不開心。有些時候,我自己給女兒放假,完不成作業也可做手工、看動畫片。她最高興的是全家出游,以及烘焙、做菜,在其中盡情展示她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非常有成就感。我經常帶著女兒去博物館,回來后她就畫畫,看到她滿足的樣子,我覺得十分幸福。
專家有話說:沒有快樂的童年是不完整的。我國學生課業負擔較重是不爭的事實,與傳統文化有著一定關系。但是英國教育也沒有想象得輕松,只是評價多元,學生大都沒有心理負擔。
NO2.把孩子送進私塾
被訪者檔案
希來的媽媽:喬淼,女,40歲,個體老板
教育心得:當初,希來入小學時,我費盡周折托關系削尖腦袋把她塞進了重點名校,開學后第二天才通知入學,我急得坐臥不寧。然而,小希來并沒有得到優質的教育,反而學會攀比。有段時間,希來老生病,剛出院,又鬧毛病,事后我找到原因,她是壓力太大、怕考不好。第二學期,我給她辦理了休學,把她送進寄宿制私塾,讀經、吃素,孩子改變很大,免疫力也有了很大改善,我喜出望外。家中的父母為希來將來升學考慮,認為這樣太冒險。好在老公認同我的教育觀,看重孩子身心的修養。前不久我把鋼琴運到私塾,希來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
專家有話說:現代社會的孩子不能只是讀經,還應掌握融入社會的基本技能。學習傳統經典有益于身心。但是,凡事不可走極端。
NO3.放手讓孩子選擇
被訪者檔案
九月的爸爸:丁葦,男,58歲,私企總裁
教育心得:兒子九月在高中以前是在縣城讀書,那個時候經濟能力有限。經過打拼我在省城立足,和妻子一門心思送他出國。九月也很爭氣,邊打工邊讀書。大學畢業后,他又讀研,拿到雙學位。我的事業如日中天,兒子卻遲遲不結婚,做了個外貿項目,遭遇滑鐵盧。我四處為他鋪路,還給他買下婚房、養老保險。我做的一切,卻沒有換來九月的理解。他與我長談,表示已經獨立,愿意靠自己的本事闖天下。我有些開悟,放手讓他去拼。如今他的公司有了起色,在海外開辟了市場,我非常欣慰。
專家有話說: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沒有放手就無法成長。父母放手,并非大撒把,而是給予孩子成長的自由,必要時可多些引導。
中國式教學VS中國式教育
“早出晚歸、大班教學、課堂紀律、校服、罰站、眼保健操、長跑測試、選班干部”等等,這是中國式教學的關鍵詞;“重視分數、排名,忽略能力、情商,讓孩子走向成功,別輸在起跑線上”等等,這是中國式教育的關鍵詞?,F在,這些關鍵詞逐漸被淡化,去標簽化與客觀理性并行,正是教育觀和價值觀的進步。像BBC紀錄片開頭所說的,即使優秀的英國學校也需要向中國學習??梢姡杏⒔逃龑Ρ葘嶒瀾饤壯Щu價。我們應謙虛地多借鑒。
精英教育與“T型模式”
任何教育都有自己根植的文化土壤,最好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在長大成人以后,可以在他們的身上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科學是有人性的,財富是有汗水的,享樂是有道德的。其實,這也是精英教育的內涵。西方以小班制居多,注重對孩子的能力與興趣培養,課程比較自由開放,學生自主學習、做公益活動的機會較多;我國大班教育注重知識的掌握與接受,各有利弊,若是盲目移植,都會水土不服。
一直以來,英國忽視了對我國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學習,而我國以前對發達國家教育模式的研究不夠深入。因此,在人才模式與人力資源開發中,應注重東西方教育的相融性和互補性,吸收西方教育的長處,揚長避短,培養出學貫中西的創造性人才,這就是所倡導的“T型模式”。全球化背景下,東方在向西看,從紀律走向民主;西方也在向東走,主張自由與紀律相結合。由此可見,中西教育的未來,更多的是融合與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