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碗形規整,外壁以藍色琺瑯為底,繁密地鋪滿紋飾,飾四只瑞獅爭戲繡球,其間散落各式雜寶,紫、白、青、琺瑯料色澤飽滿,對比強烈。獅身用黃色,這種黃色琺瑯料稱為“凍姜色”,出現并流行于明中晚期,時代特征明顯。
此碗品相保存完美,琺瑯完整無傷,實屬不易。參考目前國內外拍賣價,約人民幣二十萬元。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使用的琺瑯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歷史上對中國掐絲琺瑯工藝的源起時間并無明確記載,考古界至今沒有統一的答案。一種觀點認為景泰藍誕生于唐代;另一種說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時,從西亞、阿拉伯一帶傳進中國,先在云南一帶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愛,才傳入中原。但有一點是學術界公認:明代景泰年間中國景泰藍制作工藝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達到輝煌階段,“景泰藍”一詞也從此誕生。
清代景泰藍工藝已聞名天下,大量出口國外,成為海外貴族家庭中的擺飾品。這時期的景泰藍品種豐富、制作工藝精湛,在原料上不再沿襲明代使用青銅作胎骨,而是采用延展性能較強的純銅作材料,應用了新的制胎、掐絲工藝,乾隆時期景泰藍工藝達到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