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房地產稅立法的初稿已基本成形,未來房地產稅主體稅種或由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合并而成。
房價上漲促征稅?
房地產稅的話題并不新鮮。早在房地產市場較熱的2013年7月,國家稅務總局就下發通知,明確研究擴大個人住房房地產稅改革試點范圍。而在2014年8月博鰲房地產論壇上,財政部相關人士也指出,房產稅改革方向已被最高決策層鎖定,可能在2017年實施。
而過了這個階段,關于房地產稅的話題突然降溫了。原來,在后續房地產交易市場降溫的過程中,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企業、消費者層面,都在關心“去庫存”的話題。所以,當時的輿論關注焦點基本上是圍繞房企降價、企業兼并、庫存高聳等內容,而對于征稅的話題似乎不太感冒。更重要的是,如果在市場降溫的時候談及房地產稅,會吃閉門羹,落個吃力不討好的下場。畢竟從長遠看,該政策性質定義為降溫劑,對于房價的走勢是有利空效應的。
但現在隨著房地產市場周期性的波動,房價的上漲再次成為市場的矛盾。換句話說,部分市場領域已經存在必須降溫的新考慮。房地產稅的推出作為市場化的調控手段,更能發揮慢性藥效的作用。
城鎮土地使用稅的角色
其實在房地產稅的推進過程中,市場上存在各類困惑。比如媒體常常混淆了房產稅和房地產稅的概念。相對來說,房產稅這個概念并不陌生。而房地產稅的概念則更為寬泛,一切與房地產經濟運動過程有直接關系的稅都可以劃為房地產稅。目前房地產稅的改革,繼承了房產稅改革的思路,并對保有環節的征稅方式進行了梳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報道指出房地產稅的改革會加入城鎮土地使用稅的內容。如果是這樣一個定義,那么基本上可以認為,房地產稅不光要征收房產持有的內容,還要征收土地占有的那一部分。否則,從房產稅到房地產稅,為什么要平白無故添加一個“地”字呢?換句話說,房地產稅改變了過去單純以房屋為計稅對象的做法,目前則加入了土地的相關內容。
這樣一個考慮符合目前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效果。而且從稅法的角度看,也能夠較大程度地影響住房持有的成本機制。因為從實際情況看,很多住宅價格的上漲過程,多半是依賴土地的增值而完成的。換言之,從調節住房資源分布的角度看,對相應土地增值部分進行課稅,利好稅源的擴大。
更重要的是,這會使得后續房地產稅的試點范圍繼續擴大。過去城鎮土地使用稅在城市、縣城、建制鎮、工礦區范圍內進行征收,這可能意味著后續此類區域也將逐漸被納入到房地產稅征收的范圍。試點的城市范圍將擴大,而且有“下鄉”的傾向。
另外,加入了城鎮土地使用稅后,后續的稅賦負擔會有兩個改革和發展方向。第一、從趨勢看,會有加大稅負的可能。第二則會涉及到調結構的問題,即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在其中的稅負構成可能會有所調整。在稅率制定過程中,將根據各地土地上漲的幅度來推算房價上漲的幅度,并因此制定相應的稅率。
中產階層的焦慮感
談及房價的利空效應,可能對于中產階層而言會比較忐忑不安。原因是,如果房價上漲的機制被破壞了,住房的保值增值的效果就會被削弱。那么持有住房的意義在哪里呢?而讓此類群體更關心的問題是,目前多套住房持有的情況下,是否會面臨更大程度的課稅。
從目前房地產稅的改革思路看,抑制多套住房持有的沖動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尤其在一線城市中,居民多套住房持有的現象比較普遍。尤其對于上海這樣的城市而言,是否會成為房地產稅新版本的重點試驗城市,自然會引發關注。
對于中產階層而言,持有多套住房往往也代表了其資產配置的思路和特點。而近期其他金融資產的波動也讓其投資過程更顯焦慮。更糟糕的是,有部分投資者雖然持有多套住房,但也擔心目前拋房是否會有人接盤?比如說,過去部分投資者持有多套小戶型住房,可是在目前的購房環境下,小戶型住房的持有實際上并不劃算,畢竟信貸政策比較寬松,中大戶型更顯得緊俏。
所以,在房地產稅政策的推進過程中,是繼續持有還是拋售住房,其實一直困擾著此類群體。相關媒體做過計算,目前一套100萬元的住房,一年的房地產稅可能要四五千元。如果考慮到此類稅費,那么后續物業租賃的盈利空間會立馬縮減。這時,對于一些炒房群體來說,住房從香餑餑變成了燙手山芋。
實際上,從政策趨勢看,首套住房持有并不會有太大的稅費負擔。而多套住房持有的風險似乎會加大。雖然房地產稅政策可能要在2016年后才能真正落地,但現在提前發出預警,并非小題大做。
1 房地產稅
這樣一類稅種非常多,比如房地產業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城市房地產稅、印花稅、土地增值稅、投資方向調節稅、契稅、耕地占用稅等。
在房地產保有環節,主要征收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而在房地產開發和流通環節,主要征收耕地占用稅、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
2 城鎮土地使用稅
以開征范圍的土地為征稅對象,以實際占用的土地面積為計稅標準,按規定稅額對擁有土地使用權的單位和個人征收的一種資源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