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云:不義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義,是公正適宜的道理,是共同的社會行為規范,在中國傳統道德中有著無可比擬的崇高性。同時,古人認為財利是養命之源,勤勞、勇敢、智慧,靠自己的雙手改變生活、追求財富天經地義。
而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對義與利的關系處理顯得很曖昧。怎么全面認識并運用好義與利的對立統一性,給“利”一個扎實的學理位置,同時又發揚“義”的規范功能。這需要我們從經典哲學的角度進行明理。
“義”是人在社會環境條件下所產生的思想意識,屬于意識形態范疇,進一步說屬于上層建筑領域的東西,規范人們的行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意識的本質在于:意識是物質長期發展的結果,是社會的產物;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形態取決于物質存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所以說,人首先是生理意義上的人,需要吃喝住穿,要做到誠信守義就“首先必須勞動”,有那個實力,有一定的物質基礎。
春秋時期鄭國的商人“弦高智退秦師”,辦成保全國家那樣的大事情,沒有十二頭牛作為資本“犒勞”秦軍,怕是分量不夠的。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關羽能夠保護住義嫂的體面,不受凌辱、自己的尊嚴不受侵犯,得有渾身本事和青龍偃月刀作為安身立命的本錢。要想贏得道義的高名,每個人就應該自強不息、開拓進取,不斷改善生存環境和拓寬發展空間。尤其是經濟發展迅猛的當今社會,“發展才是硬道理”,每個人都必須產生一個自我發展的思想意識。如果每個人都能自律奮斗,自食其力,自覺地為社會積累財富,再靠社會發展獲得個人財富。那么,“義”才可能有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至此就有條件維系信義,使“天下朋友皆膠漆”,使我們生存的社會更加和諧。
人的需求是講究層次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不僅停留在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不斷提高,更落腳在社會物質財富日益豐富,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這樣“義”才不說教、更鮮活,充分發揮能動、反哺作用,在推動社會穩定、繁榮的同時,得以更牢靠地堅守、更長遠地彰顯。
《論語》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先賢有著高尚的義利觀,是我們的好教材。而很多不義之舉也在于一個“私”,因為好逸惡勞想走捷徑,所以不愿意辛勤勞動走正道致富;因為唯利是圖,所以不遵守“游戲規則”,鋌而走險。這恰是不義而富貴者劣根性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