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小平
復旦大學博士,知名親子教育專家,多家報刊專欄作家,“男孩部落”微信公眾平臺創始人,著有《陪孩子一起上幼兒園》《把孩子溫柔地推開》《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培養兒童自控力》等家教暢銷書。
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進行情感指導,既有利于孩子培養情緒控制能力,也有利于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情感聯結。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跟孩子之間完全是一種平等的朋友關系,彼此信任、互相尊重。久而久之,父母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孩子最為信賴的“知己”。
美國作家勞拉·馬卡姆博士在《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一書中寫道:“如果我們將自己視為孩子的教練,我們知道我們只能對他們施加影響。于是,我們會非常努力地保持自尊和親子互動,孩子也會主動地效仿我們的行為。正如體育教練幫助孩子增強體質和提高運動技能一樣,指導型父母也會幫助孩子強化思想和情感的肌肉以及生活技能,讓他們更好地自我控制,獲得更好的生活體驗。”
爸爸做孩子的情緒教練,可以使用以下7種方法:
通過移情,接納孩子的情緒
情緒是從孩子內心發出的信號,代表孩子最真實的感受,沒有任何道德意義上的對錯之分。因而,無論孩子表達的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我們首先都要給予理解和接納,并站在孩子的視角去感同身受。
比如,當孩子正在看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動畫片時,餐桌上已經擺好飯菜,如果我們強行要求他關掉電視可能會引起孩子發脾氣,這個時候可以對他說:“寶貝,我知道,這個動畫片確實很好看,很多小朋友都喜歡看。不過,現在已經是吃飯時間了,你先吃好飯再去看,好嗎?”
大多數情況下,只要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父母理解和接納,他們的情緒強度便會減弱,甚至開始逐漸消失。
允許孩子恰當釋放情緒
讓孩子釋放情緒,遠比壓抑他的情緒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被壓住的情緒一旦積累到一定程度,不僅不會自動消失,反而可能會通過更劇烈的方式爆發。這就需要父母允許孩子通過恰當的方式釋放自身的情緒,比如,在地上跺腳、大聲哭泣、拍打毛絨玩具,等等。
當孩子宣泄和釋放情緒后,我們既不要冷嘲熱諷,也不要視而不見。最好的做法就是給他一個熱情的擁抱,給他溫暖的關愛,鼓勵他向我們傾訴,繼續釋放尚存的負面情緒。這樣做就可以給孩子安全感,還可以借此機會與他建立情感聯結,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就是自己的“知己”。
探尋情緒背后的原因
每一種情緒的背后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如果我們能幫助孩子一起探尋情緒背后隱藏的真實原因,那么也就能跟他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消除引爆情緒的導火索。
當不能立即滿足孩子的某一個要求而導致他大發雷霆時,我們首先就需要搞清楚他的真實需求是什么。然后,可以引導孩子通過想象愿望得到滿足,來降低愿望背后的情緒強度,讓他以更開放的心態接受替代解決辦法。
合理滿足孩子的需求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爆發比較強烈的情緒,通常以憤怒的情緒表現出來,可能就是因為他們的一些重要需求沒有得到及時滿足,但是他們又無法用語言描述。無論多大的孩子,除了吃喝拉撒睡等生理需求外,他們還有更深層次的需求,比如,父母無條件的愛,得到父母的關注,感到被父母接納和認可,自己做主的權利,獨立做事的機會等等。
如果深層次需求沒有得到合理滿足,他們就可能通過哭鬧或“不當行為”來表達對其他方面的要求,比如,要求占有更多東西,要求多玩一會兒再睡,要求比兄弟姐妹獲得更多照顧等等。但是,當我們合理且及時地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以及深層次的需求,并被孩子明確地接受和感受到時,他們就會變得更順從,更愿意配合。
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
根據神經科學的研究,當孩子情緒激動時,他的行為主要受大腦右半球控制。如何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利用左腦,這個部分主要負責理性思維。這樣,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當前發生的事情,不再只是受強烈情緒的控制。
我們可以通過語言或故事,幫助孩子明確指出當前的感受。比如,當孩子害怕打針時,我們就可以在打針之前告訴他:“寶貝,今天打針肯定會痛的。不過,究竟有多痛,一是看這個醫生是否熟練,二是看你自己是否緊張。如果你不緊張的話,就不會害怕的。要不,你就閉上眼睛吧!”當然,我們還可以給孩子講講自己小時候打針的故事,來緩解他的情緒,幫助他理解自己的感受。
引導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每一個孩子都有權利以正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父母要做的就是告訴孩子,情緒的表達需要適度,表達情緒的方式要正確,表達情緒的時機也要把握好等等。
比如,當6歲的哥哥最心愛的玩具車被3歲的弟弟弄壞時,哥哥可能會怒火中燒,甚至通過武力來表達。這時,我們就要告訴他:“寶貝,弟弟是不小心弄壞的。不過,你也不能通過打他來發泄你的憤怒。你可以大聲告訴弟弟,不能亂扔別人的東西。如果下次他再這樣,你的所有玩具都不給他玩了。”
通過游戲處理情感問題
孩子面臨的大多數情感問題都是可以通過游戲來解決的,有一本很暢銷的書就叫《游戲力》,里面就專門講到如何借助游戲的力量來幫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處理遇到的情感問題。同時,父母通過游戲來規范孩子的行為也是很有效的。
比如,當孩子生氣時,可以玩枕頭大戰游戲;當孩子有分離焦慮時,可以玩躲貓貓游戲;當孩子搗亂或不聽話時,可以玩互相擁抱的游戲;當孩子感到恐懼時,可以跟他玩騎大馬(騎在大人的背上或脖子上)游戲;當孩子面臨很大壓力時,可以玩角色扮演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