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在縣改市之前叫慈溪縣,它距寧波市中心14公里。據史料記載,慈溪于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置縣,縣名句章,首任縣令為名相房玄齡的孫子房管。房管因被董黯(漢代名儒董仲舒六世孫)“汲水奉母”的事跡所感動,遂將縣名句章改為慈溪,后人習慣把慈溪縣城簡稱為慈城。有著1200多年歷史的慈城,是目前江南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千年古縣城,也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古城重點保護區,曾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
慈城人杰地靈,自唐宋至明清出進士519人,被譽為“天下第一進士城”,近現代也涌現出了周信芳、談家禎、馮驥才等一大批名人名家。現在,在慈城約5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擁有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家,足見其歷史文化底蘊的豐厚。

美麗的慈湖
慈城三面環山,一面臨水。這臨水的一面,就是慈湖。慈湖位于慈城古縣城東北角,方圓約百畝。據傳是由當年第一任縣令房管為灌溉農田、造福鄉里下令開鑿而成,最早湖域面積有150畝。當時,為了紀念三國時期的闞澤,取湖名為“闞湖”。闞澤是慈城人,曾在赤壁之戰前夕,輔佐周瑜,冒著生命危險過江去給曹操獻詐降書,騙過老奸巨猾的曹操,為最后擊敗曹操,確立三國鼎立的局面立下了奇功。后改名慈湖,是由南宋著名學者楊簡所起,他拜著名理學家陸九淵為師,發展心學,并在湖畔辦起了“慈湖書院”宣講心學理論,主張“無思無慮謂道心”等,當時被稱為浙東慈湖學派。楊簡倡導慈孝,又受董黯母慈子孝故事的啟發,便將闞湖改名為慈湖,一直沿用至今。

走進慈城,穿過鄉間小道,就能看見風景優美、水清如鏡的慈湖。站在湖堤的一邊,遠遠望去,可見對面湖堤上的一座石拱橋和旁邊的一座八角亭。慈湖的婉約風情,它那江南山水書院式的園林風格,讓人猶如置身一幅水墨畫之中。

慈城古縣衙
據清光緒年間縣志記載,慈城古縣衙創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是第一任知縣房管所建,歷史上曾多次翻修、改建、重建。現存的縣衙,是按照清光緒年間《慈溪縣志》上的詳圖重建。
縣衙坐北朝南,占地4萬多平方米,中路主體建筑包括大門、儀門、六部房、大堂、川堂、二堂等;東路為縣丞署建筑群,整組建筑氣勢宏偉,形制嚴格。在儀門和大堂間的甬道上豎立著一塊石碑,石碑正面寫著“公生明”,背面寫著“廉生威”。儀門和大堂間的大院,分別是東、西科房。東科房為戶房、錢科、糧科,西科房則是吏、禮、兵、刑、工五房。
慈城古縣衙最珍貴的文物,是一段唐代的磚砌甬道。這些1000多年前的磚塊,呈深灰色、方形,只一指寬,整齊排列,砌成一條1米寬的狹長甬道,是盛唐時期縣衙門大堂的遺跡。

慈城孔廟
慈城孔廟,位于慈城古縣城中部,坐北朝南,始建于北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后經數次遷址重建修繕。現在保存下來的建筑,大多建于清中晚期,是浙東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孔廟。
孔廟入口南側小街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小型石牌樓,立一塊“一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告示碑。進入孔廟往東走,有一個小院,名為尊經閣。“尊經”,指的是孔子教授的課程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經。
孔廟以中軸線對稱構建,中軸線共四進院落。第一進院落里是泮池,泮池往北是大成門,這是進入第二進院落大成殿的門,意為入此門者必成大器。大成殿是孔廟建筑群中最重要的建筑,正中供奉孔子塑像,殿內外有三塊匾額,分別由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題書。第二進院落的東西兩側廂房,稱為“東廡”、“西廡”,供奉后世先賢先儒的牌位。他們大多是后世儒家學派中的著名人物,比如我們很熟悉的董仲舒、韓愈、歐陽修、文天祥等。
第三進院落就到了明倫堂。明倫堂是高級官員、教諭,為生員、貢生上大課和開會的地方。如果生員犯科,須在明倫堂公開討論,評議是否革去功名。最后一進院落是梯云亭和進士第。進士第陳列著慈城自唐宋到明清的500多位進士名單,而梯云亭則陳列高中前三甲的名單。“梯云”寓意學子要像爬樓梯一樣步步奮進,才可能登上青云,成為出類拔萃之人,所以古代有“先入明倫堂,再登梯云亭”一說。
和其他地方的孔廟略有不同的是,慈城的孔廟除了中軸線之外,還有東西軸線。東軸線的中部依次是崇圣祠、土地祠、宰牲所,再往南是文昌閣和魁星閣,西軸線的中部分別是名宦鄉賢祠和忠義孝悌祠。雖然各地孔廟的建設,都會受到相關規制的限定,但慈城的孔廟還是呈現了江南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