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古代建筑的悠久發展史上,建筑的倫理化、秩序化成了建筑設計一直追求的目標,其間等級制度留下了特有的印記。
中國古代建筑早已蜚聲中外,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欣賞中國古建筑,就好比翻開一部沉甸甸的史書。那洪荒遠古的傳說、秦皇漢武的豐功、大唐帝國的氣概、明清宮禁的煙云,還有史書上未有記載的建筑神話,都以視覺形象呈現于眼前。
建筑倫理化、秩序化
可以說,在中國古代建筑的悠久發展史上,建筑的倫理化、秩序化成了建筑設計一直追求的目標,其間等級制度留下了特有的印記。無論是古建筑形式的發展演變,還是在建筑材料和裝飾及建筑某些特征的形成過程中,都可尋到建筑等級制度體現其中的痕跡。
歐洲的建筑,不同時期都帶有很強的顛覆性,古羅馬建筑和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的建筑的變化起伏非常大,各個時代的建筑語言極其鮮明。但是,中國建筑不同,歷朝歷代為維護其正統性和合法性,在“禮制”的核心體系下,進行著細節上的改變。
古代中國是一個禮制社會。《禮記·坊記》便說:“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為民仿者也。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又清代《朝廟宮室考》中說:“學禮而不知古人宮室之制,則其位次與夫升降出入,皆不可得而明,故宮室不可不考。”
素以“禮儀之邦”著稱的中國,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歷代統治者都以禮制為規矩準繩,建筑概莫能外。如《禮記》中便有多處記載:堂階制度,“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如此等級森嚴,一絲不茍的規定,使建筑因其服務對象的不同,按三綱五常的人際關系展開,相應大小、位置、裝飾各有不同,這樣的建筑風格以理想地體現政治秩序和倫理規范為極致。在這樣的等級制度下,就不難明白紫禁城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的布局的深意所在。建筑本身的結構和形象被人們與政治和人倫規范聯系起來,并認為這是本于天道的,因此,建筑等級制度就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而是建筑的“內在”要求,不可違背。
長者為先 主從有序
長者為先、主從有序的禮儀文化在中國古代的建筑布局中極為常見,相沿傳承已達千余年之久。
盡管古民宅、寺廟的旁院數量和設置方位有所不同,但尊崇主體、旁側從屬的禮儀文化卻早已形成。在保存至今的古建中,不難發現遼金、元宋及明清等歷代建筑多是如此。
比如佛教寺院,供奉釋迦佛、彌陀佛等的殿堂始終位居中軸線上的主要部位,同時體量偏大。而菩薩殿、羅漢堂、天王殿和韋馱殿皆為從屬,或偏于前沿或置于兩側,體量多次于佛殿。至于方丈、僧侶、道人、居士、賓客和信徒等,除參拜和誦經,一般習經、坐禪、筵賓和生活起居多不占據寺廟中軸線以內的地盤,而是在寺院外圍兩側設立附屬小院,規模、體量亦顯著縮小。
再如道教建筑中,三清殿或老君殿始終位居至尊。玉皇廟中昊天玉帝殿,泰山廟、岱岳廟、東岳廟中的齊天大帝殿,后土廟、女媧廟、碧霞元君廟等女神廟宇中的圣母殿,以及關帝廟中的崇寧殿,純陽宮、純陽觀、呂公祠中的呂祖殿等,主神殿堂皆占據廟宇中的主體位置,體量、高程和等級皆處于極品狀態,而其他神祗多居于前沿、兩側等從屬地位。
各朝代建筑等級的演變
據先秦史料,周代王侯都城的大小、高度都有等級差別;堂的高度和面積,門的重數,宗廟的室數都逐級遞降。只有天子、諸侯宮室的外門可建成城門狀,天子宮室門外建一對闕,諸侯宮室門內可建一單闕;天子宮室的影壁建在門外,諸侯宮室的影壁建在門內;大夫、士只能用簾帷,不能建影壁。天子的宮室、宗廟可建重檐廡殿頂,柱用紅色,斗、瓜柱上加彩畫;諸侯、大夫、士只能建兩坡屋頂,柱分別涂黑、青、黃色。椽子加工精度也有等級差別。
漢代除宮殿有闕外,重要官署和官吏墓前也可建闕:皇帝用三重子母闕,諸侯用兩重,一般官吏用單闕。皇帝宮殿前后殿相重,門前后相對,地面涂赤色,窗用青瑣文;宮殿、陵墓可以四面開門。其他王公貴族的宅、墓只能兩面開門。列侯和三公的大門允許寬三間,有內外門塾。
據不完全的唐《營繕令》資料,唐制僅宮殿可建有鴟尾的廡殿頂,用重藻井;五品以上官吏住宅正堂寬度不得超過五間,進深不得超過九架,可做成工字廳,建歇山頂,用懸魚、惹草等裝飾;六品以下官吏至平民的住宅正堂只能寬三間,深四至五架,只可用懸山屋頂,不準加裝飾。從其他史料得知唐代城門也有等級差別:都城每個城門開三個門洞,大州正門開兩個門洞,縣城開一個門洞;城中道路寬度也分級別。
宋代營繕制度限制更嚴。除廡殿頂外,歇山頂也為宮殿、寺廟專用,官民住宅只能用懸山頂。木構架類型中,殿堂構架限用于宮殿、祠廟;衙署、官民住宅只能用廳堂構架。城市、衙署也有等級差別,國家特建祠廟也有定制,與一般有別。
明代建國之初,對親王以下各級封爵和官民的第宅的規模、形制、裝飾特點等都作了明確規定,并頒布禁令。公、侯至親王正堂為七至十一間(后改為七間)、五品官以上的為五至七間,六品官以下至平民的為三間,進深也有限制。宮殿可用黃琉璃瓦,親王府許用綠琉璃瓦。對油飾彩畫和屋頂瓦獸也有等級規定。地方官署建筑也有等級差別,違者勒令改建。
清代與明代的建筑等級制度大致相同:親王府門五間,殿七間;郡王至鎮國公府都是門三間,堂五間,但在門和堂的重數上有差別。
不容僭越的權威和等級
由于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又為儒家和歷代帝王所推崇,建筑等級制度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影響著建筑形式的發展進步。同時,統治階級為了保存建筑系統內的差別,不斷改變自己的建筑樣式來達到獨尊的目的,從而使建筑變得更復雜、更華麗、更細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宮廷建筑。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突出皇權的威嚴,滿足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規模巨大、氣勢雄偉的建筑物。
數千年來,歷代帝王不惜人力、物力和財力,為自己建造宮廷。這些宮廷金玉交輝、巍峨壯觀,形制和級別都處于金字塔的頂端,向世人宣示著皇帝至高無上、不容僭越的權威和等級。
同樣,平民中的生活倫理,也時時滲透于中國古建筑的各個環節之中,各種象征家族興旺、多子多孫的裝飾和構件,都將“禮儀”這一中華文化最核心的社會規范置于人們舉目可見的范圍之內,時時提醒著居住者,提醒著炎黃子孫,我們的倫理世界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