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碉堡般的石頭厝,以古樸亙古的身姿成就了布景般的原生態景致,它不僅是風情濃郁的獨特民居,也是海島祖先“斗天戰地”生存智慧的結晶。
平潭石頭厝
沉睡千年放異彩
平潭島,只要有村落的地方就有石頭厝,這些石頭厝猶如畫中景物分布在海島的各個角落。
石頭,千百年來與平潭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距今近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島上繁衍生息。在平原鎮南壟村的殼丘頭文化遺址,出土過石頭打磨成的各種器皿,證明平潭先民對石頭的利用早在刀耕火種的時代就開始了。
平潭原來是一座孤島,無論是物質運輸,還是人員流通,都存在諸多不便。在這樣一個封閉海島里,生產生活更為不易,好在島上盛產花崗巖和火山巖,于是平潭人就地取材,利用島上豐富的石材建造房屋。
石頭厝是平潭海島居住文化的“活化石”,記錄著海島民居的變遷。《平潭縣志》主編、平潭民俗專家吳金泰介紹說,漢代以前,平潭民居漁舍多是簡易草竂和漁竂,墻體分竹木架外封土和亂毛石砌筑兩種。清代中葉,開始出現單進石結構四扇房,這種“一房一廳”的宅式,沿襲至民國時期。進入上世紀80年代,農村住宅開始改變舊四扇模式,采用淺房、大窗,房屋結構由石土結構向混合結構、框架結構發展,層數也由雙層向多層發展。
而在平潭現有的石頭厝里,民宅單體模式主要有四扇厝、竹篙厝兩種。
四扇厝是平潭傳統民居最主要的形式,屬于福建民居類型中“一明二暗”。從清代中葉至20世紀七八十年代,四扇厝一直是平潭傳統民居的主要形式。四扇厝以單進四扇房為主,房內左右兩側為房,分前后房;中為廳堂,也分前廳與后廳,后廳一般用作廚房、雜物間、倉庫,或用于放置漁、農生產用具。這種構造的房屋特別適合舊式大家庭居住。
竹篙厝是平潭建筑又一特色。清初,朝廷調閩南水師駐扎平潭,兵營建在竹嶼口,采用閩南竹篙厝形式。后來當地居民仿建竹篙厝,從而成為平潭民居的另一種形式。
竹篙厝在平面布置依次為門廊、房間、前天井、廳堂、房間、后天井,建筑前后都有門,在廳兩邊各有小門可與左右房子相通,天井上開魚眼天窗。竹篙厝深度較深,易于防守,但是采光不好,也不夠通暢,后來建這樣房子的人就少了。
“這些獨特的石頭民居冬暖夏涼,還可以抵擋海島大風大浪,以及潮濕等各種惡劣天氣。”吳金泰說,平潭海島鮮明的特點鑄就了偉大的居住文化。
泉港樟腳村
油畫里的石頭城
樟腳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涂嶺鎮,地處惠安、泉港、仙游三縣區交界處,是隱匿在泉港西北山林中的一個偏僻古村落。因為村子里有一株年齡為700多年的大樟樹,人爬到樹上俯瞰,村子如在腳下一般,故得名樟腳村。
樟腳村的石頭厝古民居砌成于清嘉慶四年,距今已有200余年歷史。自從朝陽公路修到了樟腳村,這座五彩斑斕的古民居群慢慢向世人揭開了美麗的面紗。沿著古老的青石板路拾級而上,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幢首尾相連的石頭厝,鐵紅色的風化石壘成的房屋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從上坡望去,儼然是一座座古城堡。
戴望舒的《雨巷》是對樟腳古民居最美的詮釋。走進這一片全是石頭壘砌而成的房屋群里,歷史的厚重感充盈在空氣中。墻上的石卵石塊,都是鐵紅色的風化石。砌屋時依山就勢,上下左右都不講究布局。許多人家,同一座房子里從這個房間到那個房間,還得上幾級石階。戶與戶之間,都有石卵臺階相連。一般房子都用石砌到頂,也有上面部分壘土坯的。這些房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窗戶少而小,據說是從防盜方面考慮的。同一座房子里,卻一定要在前房后房之間留一道哪怕只是窄窄的露天巷道或小天井,為的是有利于通風和采光。
古民居中最為堂皇、最具特色的應數“瑞峰樓”。據介紹,“瑞峰樓”位居村子高處,有兩層樓房,全用亂石塊砌成,整幢樓房三面全石到頂,只在二樓正面墻上留三個小窗。大門構筑精美,由精雕的輝綠巖方塊石壘成拱形大門。門楣上是雕有“瑞峰”字樣的匾額,落款為“清嘉慶四年乙未中秋”字樣。“瑞峰樓”底部墻寬一米,二層最窄處也有70多厘米。樓內兩邊上下各三個房間,后邊是小廳,中間是一個大天井。這種構造,與閩西的土樓有點相似。可惜的是,一場大火過后,二樓和三樓由于是木質結構被燒毀,一樓用石磚重建。
穿行在卵石砌成的石巷里,兩邊的墻壁伸手可及。石頭建成的房屋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卵石砌成的狹窄、幽靜的石巷,經過雨水的沖刷,石梁上留下古老的印記。纏在石墻上的老藤,給石屋增添了一份滄桑。歷經歲月的洗禮,石墻已是一片斑駁,但其呈現出來的紅褐、灰白、藏青的色澤,在陽光的照射下,那么絢麗、繽紛,儼然一幅油彩畫。不少地方的美術家一旦來過樟腳古民居,都不由自主喜歡上了這個如油畫般的鄉村。
石墻的縫隙里泛出青綠的苔斑,使得巷道的空間陰仄而清幽。陽光只能打在高高的屋脊上,少許的光線漏在墻垣上,與幽暗的巷道對比,形成上下截然不同的空間。這里巷道連著巷道,岔道連著岔道,曲徑通幽,頗有迷宮的神秘。
樟腳村現有閑置的古民居40多棟,大部分古民居已無人居住,兩年前,村里通過向村民租賃的方式對它們進行保護性修補,通過就地取材,用古法修補,做到修舊如舊,此外縱橫其間的阡陌小路也鋪上了鵝卵石,讓整個古民居群愈發顯得古香古色。
大量游客、攝影愛好者的紛至沓來,并未給這個石頭厝村落帶來多少沖擊和影響,反之,鄉親們仍然神閑氣定地傳承延續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平靜、自然、古樸,與世無爭。這,或許也是這座古老村寨的從容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