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葉景燦 陳衍球 劉星 葉景燦 王世民
福建是產茶大省,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茶種類繁多。其中,武夷山大紅袍、安溪鐵觀音、福鼎白茶等更是馳名中外,成為福建人引以為豪的一張名片。而茶區優美的自然環境,悠久的歷史積淀,使得越來越多的海內外游客來到福建,在品茗的同時,感受茶鄉的別樣風情。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有100年的茶文化歷史,是茶文化的發祥地,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最早見諸于泉州南安縣豐州古鎮的蓮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蓮花茶襟”(376年)。這比陸羽《茶經》記載的要早300余年。
高山茶韻
走進安溪的茶山,茶文化景觀遍布。鐵觀音發源地西坪的茶園層層疊疊,滿目青翠,到處是茶的海洋、綠的世界,茶葉的芳香沁人心脾。大坪生態觀光茶園是全國最美最好的生態風光茶園,茶山形態秀麗,綠色無邊,還有最原始的茶歌對唱。在感德鎮海拔上千米的茶山上,美麗的采茶女又在如詩如畫的茶山中人、茶、山三者合一,繪出一幅美麗畫卷……
安溪縣是中國烏龍茶之鄉、世界名茶鐵觀音的發源地。這里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到中國烏龍茶之鄉——福建安溪鄉間品茗,是一件很有味道的事。坐在農家庭院,三兩人泡上一壺茶慢酌細品,不時有田野的芳香陣陣飄來,多了幾分自便和隨意。鄉間的茶文化沒有都市茶樓里那一招一式的繁縟程式和豪奢作派,更多的是一種鄉間自然簡約之美。
安溪產茶有字可考于唐末,閬苑巖巖宇大門有:“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開先縣令詹敦仁曾留下許多茶詩。明清崛起,至光緒三十年(1904年)茶園面積達3.1萬畝,出口量達到一定的規模。如今是烏龍茶出口基地,中國名茶(烏龍茶)之鄉。
種茶、制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占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制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蘇淑勉在《大坪,我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過:只見紅磚粉墻的樓房里,隨處可見一袋袋焙熟包裝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銹銅的巨形茶盤,配上古銅紫砂壺茶壺茶盞,別具一格茶鄉特色。他們沿襲“沒有三杯不成禮數”的風習,勸茶款款,言笑晏晏。蘇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價,極品一甌滿座香。”鄭夢集的“似詩似畫安溪縣,如露如泉鐵觀音。”安溪大觀園門聯的“清風陶醉歸來客,溪茶溫暖故人心。”(安溪古稱清溪)。無不體現茶鄉人鐘愛自己的鳳山、蘭溪、茶林、茶師、茶都。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的烏龍茶及其制作技術也源自安溪。據史料記載,清嘉慶三年(1798年),安溪西坪人王義程在臺灣把烏龍茶制作技術進一步改進、完善,創制出臺灣包種茶,并在臺北縣茶區大力倡導和傳授。清光緒八年(1882年),安溪茶商王安定、張占魁在臺灣合伙設立了“建成號”茶廠,專門從事茶葉的栽培和加工的研究。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安溪西坪人王水錦、魏靜二人相繼入臺,在臺北七星區南港大坑(今臺北市南港區)從事包種茶的制作研究工作,同時舉辦制造技術講習班,將研究的心得進行廣泛傳授。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安溪萍州村人張乃妙(1875年~1954年)將家鄉純正的鐵觀音茶苗引入臺灣,在木柵區樟湖山種植成功,并逐步發展成為臺灣正宗的鐵觀音產區。1916年,張乃妙參加臺灣勸業共進會包種茶評比獲“金牌獎”,從此聲名鵲起,成為臺灣當局聘請的巡回茶師。1935年,臺灣茶葉宣傳協會特別向張乃妙頒贈青銅花瓶,對其功在臺灣茶業進行表彰。
閩茶千姿
福建是我國出品茶類最多的茶區。在我國的七大類茶葉品種中,福建產出了烏龍茶、綠茶、紅茶、白茶與茉莉花茶五大類,除此之外,再沒有另一個產茶的省份出產這么多類型的茶。而其中的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正山小種、坦洋工夫、福鼎白茶、福州茉莉花茶更是閩茶乃至中國茶的佼佼者,廣受世人的矚目。
建茶因產于建溪流域而得名。建茶有文字記載的是在南北朝時期(479年~502年),到唐朝開元天寶年間(713年~755年)《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今陜西寶雞市南部)日與僧道異人往還,每至冬時,即溪敲其冰(以)精壺煮建茗,共賓客飲之。”表明建茶歷史悠久。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寫道:“石碾清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間絕品人難識,閑對茶經憶古人。”
唐馮贄撰的《記事珠》稱“建人謂斗茶為茗戰”,說明閩人斗茶習俗始于唐。時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貢茶和斗茶活動聞名于世,開創了一代斗茶比藝的茗飲之風,并風靡全國。可謂龍飛鳳舞傾朝庭,斗茶比藝創時興。據記載,與北苑茶有關的詩詞達千首以上。宋代武夷茶為建茶組成的一部分,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創立焙局,設置御茶園于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龍團”5000餅。從此,武夷茶大量單獨入貢,元朝鼎盛,至御茶園解體長達260年之久。
宋、元兩朝福建進入了以“龍鳳盛世”、“茗戰成風”為特征的宮廷茶文化與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國皇家茶園——御茶園不僅代表武夷茶的輝煌歷史,而且象征閩茶在中國茶葉的特殊地位。
當斗茶之風漸減,明清時期的福建茶進入了創新時期,創制了多種茶類。繼宋代貢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輝煌。
明末清初福建創制了烏龍茶,烏龍茶問世后就受到人們的喜愛并出現了適于烏龍茶的獨特品飲方式,俗稱工夫茶。清朝彭光斗的《閩瑣記》、袁枚的《隨園食單》、梁章鉅的《歸田瑣記》、連橫的《雅堂文集》等都有關于烏龍茶的記載。此間,烏龍茶也傳入了臺灣。
福建生產工夫紅茶,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年~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試制成功,經廣州運銷歐洲,很受歡迎。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來,入山求市,開設茶行,周邊茶葉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聲也不脛而走。在福建境內,還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稱為福建三大工夫紅茶。
坦洋與白琳在清代均為我國東南著名的茶鄉及茶業市場,它們集納閩東與浙北的茶葉進行交易,再加工與包裝轉運。每逢茶季,來自福州與廣東的茶商們云集此地,白天忙于交易,每當入夜,燈紅酒綠,絲竹弦歌,極盡繁華。許多人因經營茶葉生意而爆發,至今仍可在此尋到當年茶葉大戶們所居的豪宅深院。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約始于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較明朝又有發展,并開始出現大量的商品茶,清咸豐年間(1851年~1861年),茉莉花茶大量生產,暢銷華北各地。1890年前后各地茶葉運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為花茶窨制中心。
白茶是福建茶的特產之一。這是一種微發酵茶,因其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白茶茶名出現于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其中有一節專論白茶:“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林崖之間,偶然生出,雖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須制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里昭徹如玉之在璞,它無與倫也。淺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文化興茶
文化興茶可以視為福建茶產業興起最核心的元素。茶是一種有文化的飲料,福建不僅把茶作為特色產業、惠農產業來推廣,亦是作為一項文化產業來推廣,這是一種全新的經營理念。因此,茶之所以會成為福建人引以為豪的一張金名片,閩茶之所以會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這與閩茶文化自身的獨特魅力是密不可分的,閩茶文化是閩茶的“精氣神”。特別是2010年3月29日,由張藝謀、王潮歌、樊閱親自導演的大型實景演出《印象大紅袍》在福建武夷山進行了首演,使武夷巖茶在世界范圍內知名度都得到極大提升。
功夫茶文化是閩茶產業的有效載體。歷經千年,當代閩茶文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揚光大,種茶、制茶、銷售、品茶、斗茶等幾乎成為福建人的生活主流,而且制茶講科學,品茶談文化,構成了獨特的福建區域人文特色。勤勞且富有開拓精神的福建茶人,在以茶興業的同時,把閩茶千年文化寓于一片小小的茶葉中,把悠悠閩茶香傳遍神州,把最具閩茶特色的功夫茶文化傳遍世界,深刻地影響了福建省以外地區的飲茶習慣與品飲方式。譬如,熱銷全國的安溪鐵觀音便是如此。
在安溪鐵觀音從福建推廣到全國的市場過程中,鐵觀音帶給人們的不僅是醇香雅韻,還給人們帶去了鐵觀音茶文化,包括安溪鐵觀音茶藝以及“純雅禮和”的茶道精神。此外,福建紅茶、武夷巖茶、福鼎白茶等其他閩茶在全國市場的推廣亦是如此。
閩茶文化還提倡一種優雅的生活方式:一泡茶,一個蓋碗,四只品茶杯,三五茶友,以茶會友,增進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正是基于此,與安溪鐵觀音相伴而生的茶文化就如同細胞分裂一樣,伴隨著鐵觀音推廣的腳步,“復制”到全國,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此外,在福建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的茶館、茶會所亦是成為文化興茶的前沿陣地。茶會所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隨著茶的經營模式升級而出現的經營場所,它賣的不僅是茶,賣的更是一種文化,同時倡導新的生活方式。它以茶為媒介,讓人在文化休閑的過程中品飲茶,在講學、茶藝表演的過程中體會茶,在商務交談中消費茶,是對茶及茶文化的全方位感悟。或許正是閩茶積極倡導的優雅的生活方式虜獲了社會精英的心,這才有了他們對閩茶的情有獨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