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王正國 唐明珍 酆寶富 蔡朝陽
逶迤而行的福建海岸線總長3752公里,海洋生物種類繁多,貝、藻、魚、蝦種類數量居全國前列。福建海洋資源開發潛力巨大,又有著底蘊深厚的“海納百川”、“敢拼會贏”的海洋精神。
探秘漁民生活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與海為鄰的人家,除了外出謀生的年輕人,留守在家里的中老年人大多數仍是以出海打魚謀生。
有的漁民依然采用原始的人工拉網方式捕魚,俗稱“拖大網”,先是漁民駕駛漁船到海里將網撒成弧形,再由岸上的漁民牽引著漁網的兩端往岸上拉,就好像與大海進行一場拔河比賽。拖大網的隊伍一般三四十人為一隊,每天的收入都得指望大海的恩賜,有時拉回一團海草,有時受贈一網魚。
出海的漁民,飲食問題則是重中之重。船上通常儲存有蘋果、橘子、柚子、楊梅罐頭等保質期較長的水果。八寶粥、方便面是漁民用來換口味的,反正除了海鮮,其他東西都很受歡迎。
海上有兩件大事:捕魚排第一,睡覺當屬第二。除了解乏,睡覺的最大用途是“殺”時間。
雙拖漁船出海每隔4小時就要起來干一次活;一次出海十幾天,最長的21天,天天如此。所以躺下去也就睡兩三個小時,連做夢的時間都沒有。
船上的床都是小格子,長約2米,比肩稍寬,分上下鋪,下鋪高約1米。據說,這種寬窄,除了節省空間,船搖晃起來時人用手腳稍微撐著就可安然就寢了。
漁民都有很好的睡功。魚腥味、柴油味、多大的聲響都阻止不了他們的瞌睡蟲。
船上沒有封閉浴室,漁民洗澡多是在后甲板,裸浴。大家都是男人,沒有忌諱,廣袤的藍天、大海,站在搖晃的漁船上,曬著溫暖的陽光,這一刻,天人合一,感覺奇妙!
漁民至今還是利用小木船與驚濤駭浪搏擊,每天凌晨兩三點出發,到五六點第一趟漁網上岸,每天兩趟,除了休魚期,年初一便開始作業到年底。大年初一,海灘上除了剛燃過鞭炮的痕跡外,其它跟往常一樣,過年對于漁民來說更多的是賺錢的好時機,那時的海鮮都會供不應求,價格會比平時翻好幾倍。
耕海為田
福建霞浦有著1800年的文化歷史,是閩東最古老的“海上明珠”,海文化淵源綿長、深邃廣袤。霞浦有長達404公里的海岸線,灘涂面積全國最大。在霞浦這片灘涂上,自宋代起,就能見到勤勞的霞浦人種養海產的身影。如今的霞浦,更是被譽為“世界最美的灘涂”,每年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攝影愛好者近20萬人次,霞浦灘涂的攝影作品在國內外影賽上頻頻獲獎。
海耕海植的原生態霞浦,敞開著大海一樣的坦蕩胸懷。霞浦海岸線將一灣海水分隔成內海和外海,內海的東吾洋和官井洋,屬于少有的湖泊性海洋,因此,霞浦兼具海的雄渾壯闊和湖的靈秀雋永。
沿線均是一望無際的灘涂,灘涂上插著的竹竿,在夕陽的余暉下,似一排排落葉掛著霜的胡楊林。竹竿,漁網,趕海人忙碌的身影,在霞光與水色的映襯下,織成一幅美麗的畫卷。
過度捕撈致海洋生命告急
“過度捕撈”顧名思義很易理解,由生態學家和環保志愿者建立的專門研究該問題的“過度捕撈網”(overfishing.org)給出了簡要定義:捕撈超過系統能夠承擔的數量的魚,使整個系統退化,是對海洋資源的非持續利用。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的《201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魚類仍然是能量、蛋白質和各種必需營養素的一個最重要來源,占全球人口動物蛋白攝入量的近17%。此外,魚類為近30億人提供了20%的動物蛋白攝入量,為43億人提供了15%的動物蛋白攝入量,人均魚品消費量在持續增長。
漁業和水產養殖業也是就業和收入的一個來源,為世界10%~12%的人口生計提供支持。
廣闊的海洋向人類敞開心懷,人們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不斷開發海洋資源,但過度捕撈所造成的漁業資源枯竭勢必會引發廣泛的經濟社會問題。
有一個鮮明的例子經常被用來警醒我們過度捕撈對社會經濟造成的嚴重后果:1992年,素以“踏著水中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著稱的加拿大紐芬蘭島漁場,在捕魚季節竟沒有出現一條鱈魚,漁業突然完全中斷。究其原因,是當地漁業部門縱容過度捕撈的后果。這一情況導致4萬人失業,整個島經濟衰落,作為鱈魚資源最豐富的該漁場已成歷史。
在亞丁灣漁場,各國遠洋漁船的過度捕撈對索馬里漁民的生計造成毀滅性打擊,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該地的海盜泛濫。
根據墨西哥《改革報》2014年12月10日報道,墨西哥漁業資源捕撈過度,導致沙丁魚、金槍魚和對蝦數量減少。墨西哥全國漁業委員會數據顯示,從1990年到2011年,沙丁魚和金槍魚的捕撈量已經分別減少27%和18.5%。
就在當下,菲律賓南部的棉蘭老島——這個國家的“金槍魚之都”,也因過度捕撈很可能為金槍魚資源畫上句點:如今漁民能捕到的金槍魚體積越來越小,數量也較以往下降了三成。
在國內,大黃魚、小黃魚曾經是我們餐桌上常見的美食,與帶魚、烏賊并稱為中國近海的“四大海產”。但是由于過度捕撈,在《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中,它們均被列為“易危”物種。
《中國海洋資源質量報告》顯示,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近海漁場的底層和近底層傳統經濟魚類已經嚴重衰退和枯竭。目前處于嚴重衰退狀態的魚類就包括: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紅娘魚、黃姑魚、鱈魚、鰩類等,只有經濟價值很低的中小型的中上層魚類和頭足類尚可捕撈。
2006年,FAO調查報告顯示:全球范圍內的魚類資源中,52%被完全開發,20%被適度開發,17%被過度開發,7%被基本耗盡,1%正在從耗盡狀態中恢復。
為防止海洋過度捕撈,國際社會也已有相關措施,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的190余個締約國共同決定,在2020年前對全球10%的海洋和近岸海域實施有效管理,以防止過度捕撈。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福建省的海洋資源稟賦好,生物種類繁多,貝、藻、魚、蝦種類數量居全國前列。
用海更要護海。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港口資源開發和臨海工業發展加快,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壓力與日俱增,開發與保護的矛盾更加突出。在《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發展規劃》中,“強化海洋資源科學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被確立為福建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的主要任務之一。
東山島是福建第二大島,美麗的東山島南灣,過去由于管理不到位,灣內養殖泛濫,海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近年來,經過綜合整治,這片海灣得以再現“藍灣綠島”的自然風光。這是福建“陽光耕海”,有效推進海域資源市場化配置,建設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的一個縮影。2013年初,東山縣被評為全國首批“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福建省同時獲此殊榮的還有廈門市、晉江市兩個示范區。
萬里海疆,煙淡水云闊。福建加強了海域灘涂生態環境保護,全面實施“碧海銀灘”工程和“家園清潔行動”,清除了全省漁港避風港“沉睡”多年的廢棄漁船,加大了海水網箱養殖區污染整治力度,定點收集漁排上的垃圾,規范養殖用藥和投餌,抓好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分類推進海灣生態環境和旅游景觀的整治修復。對生態脆弱的海島,則以保護為主,或實行保護式開發,探索生態、低碳的海島開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