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大橋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江西九江 332001
摘要:普立特大橋普立岸錨碇采用隧道錨碇,隧道錨碇為雙洞室,洞室結構為傾斜的倒喇叭形,主要構造分為散索鞍支墩及基礎、前錨室、錨塞體、后錨室等部分,錨固系統為環氧涂層鋼絞線。本文結合工程實例對大跨度懸索橋隧道錨的施工技術進行了探討,包括掘進施工技術、錨塞體施工技術,錨固系統施工技術。
關鍵詞:懸索橋隧道式錨碇錨塞體施工技術
1 工程概況
隧洞沿主纜中心線方向長度為68m,其中前錨室長30m(包括9.659m長的變高截面和20.341m長的等高截面洞室),錨塞體為變截面楔形體長35m,后錨室長3m。散索鞍支墩基礎平面尺寸34.8×13.8m,高9.363m。主纜中心間距為26m;主纜理論散索IP點高程+1815,主纜傾角42°。其結構圖見“圖1 普立岸隧道錨碇立面圖”。
圖1 普立岸隧道錨碇立面圖
2 隧道錨碇施工技術要點
2.1 開挖準備
(1)在基坑開挖前先平整場地、修建高位水池并完成施工便道,在坡頂位置根據地形設置地表截水溝,以防止地表水匯入基坑。
(2)邊坡防護應緊隨開挖面,即開挖一層隨即完成該層邊坡的防護。開挖以后立即進行初噴、打設錨桿、掛鋼筋網及復噴作業。
2.2 鉆爆開挖工藝
錨碇的開挖采用光面爆破開挖法,每個循環為2 m,上一個臺階在掘進5 m后,開始下一個臺階的開挖,下臺階開挖的每個循環為 3 m,每個循環爆破后,立即進行危石及松動圍石的清理,然后進行下一斷面的控制測量,在保證了開挖尺寸后,即進行初噴 10 cm C20 聚丙烯纖維砼封閉圍巖,并開始下一步的錨網噴及型鋼的安裝。
(1)炮眼布設。
在每個循環開始前,先進行測量放樣,確定開挖輪廓線,并用紅油漆標示在巖面,然后進行炮眼的布設。錨體開挖隨深度增加,截面尺寸遞增,炮眼數量亦隨之增多布眼原則是炮眼間距控制炮眼數。炮眼布設完畢后,開始鉆眼,每個錨碇內選用4~5臺電鉆進行鉆孔,鉆頭成孔直徑為38 mm。
(2)爆破參數的確定。
炮孔直徑 38 mm;深度2.2~2.5 m,采用單臨空形式;掏槽眼比其他眼深10 cm,周邊眼間距為30~50 cm,一般采用40 cm,輔助眼間距與周邊眼相同,周邊眼眼口距設計輪廓線約10~20 cm,便于鉆眼,裝藥度:0.10~0.45kg/m(根據巖層情況進行變化),起爆方式:段發電毫秒雷管;雷管連接方式:分組多頭并聯。
(3)裝藥方式。
采用乳化炸藥,雷管采用毫秒導爆管,即引爆順序為掏槽眼→輔助眼→周邊眼分別采用 5、7、9 三個段號,分別從里往外爆破,掏槽眼比周邊眼及輔助眼裝藥量多0.2 kg。施工中實際耗藥量范圍為1.2~1.6 kg/m。
2.3 出渣系統
先利用挖掘機清理洞口段坡表面的積土,隨后對洞口邊坡進行修整。在平整洞口場地后,及時安裝好卷揚機,以方便出渣。為保證順利運輸棄渣,本工程在前3個循環中實施無軌運輸,每次掘進后利用部分巖渣在隧道底部填成平面場地,從第4個循環開始采用有軌運輸方式,軌矩為800mm。運輸棄渣的設備2臺側卸礦車,礦車的容積為1.8m3,利用卷揚機將礦車提升到洞口,隨后在洞外10m處卸渣。當存料有一車或更多時用裝載機裝土自卸式運輸車運往棄土場。
2.4 初支及二次襯砌
掘進施工完成后及時進行初期支護,先將基巖表面存在的松動巖塊清除,同時清掃巖面。完成上述工作后在掘進巖面噴射混凝土,在噴射混凝土時確保受噴巖面與噴嘴相互垂直,兩者之間的距離宜控制在1.0m~1.5m之間,注意按照螺旋狀軌跡勻速移動噴嘴。混凝土的厚度應為6cm,以便將巖面封閉,封閉巖面后在錨洞中設置鋼拱架。確定鋼拱架處于牢固狀態后將鋼筋網綁扎好,利用錨桿支好鋼筋網,繼續噴混凝土,當混凝土的厚度為25cm 左右時可停止施工。混凝土終凝2h后開始進行噴水養護,噴水養護的時間應≥14d。完成洞身掘進工作后便可以進行襯砌施工,本工程由于工期原因,主纜架設完成后才開始二次襯砌施工,應該注意的是對主纜和前錨面進行保護,對主纜采用防火布進行包裹,防止澆筑二襯時水泥漿把主纜污染。采用的是分節澆筑工藝,在澆筑混凝土前需要設置防水層,先澆筑錨塞體與錨洞的交界面,隨后逐節向上澆筑。
2.5 錨塞體施工
普立隧道錨碇錨塞體長35米,傾角42°,混凝土方量7413m3。按“分層澆筑、分層支撐、分段接管、實施監控”的方案實施。即分層澆筑錨塞體混凝土、分節拼裝定位支架、分段接長預應力管道、測量管道方向。后錨室二次襯砌完成后,在后錨室內安裝支撐架,可分段制作與安裝;在澆筑錨塞體分層混凝土之前,安裝該分層空間內的定位支架模塊,安裝預應力錨固系統,并進行精確調整,然后進行錨塞體鋼筋綁扎、冷卻水管安裝及模板安裝和混凝土泵管就位,待鋼筋和預應力錨固系統完成報驗后,及時進行混凝土澆筑。待混凝土達100%強度后,進行預應力張拉壓漿。錨塞體在高度方向上共分9個施工層,其中錨塞體底層高6.5m,頂層3.72m,其他中間層高度均為3m。在澆筑前后錨面混凝土時,搭支架將錨具和槽口模板準確定位,然后澆筑混凝土。
2.5.1 定位支架施工
定位支架主體桁架主要用來支撐和初步定位隧道錨碇的預應力管道,采用微調裝置對預應力管道進行精確定位。微調裝置A適用于φ152mm的預應力管道,微調裝置B適用于φ220mm的預應力管道。現場對預應力管道初步定位后,用定位分配梁將預應力管道臨時固定,用微調裝備對預應力管道精確定位后,預應力管道固定,及時澆筑砼,以防止預應力管道變形。定位支架面與散索理論中心線垂直,位于42°的斜坡上。
(1)定位支架組成
定位支架分為四個部分:基礎、桁架、連接系和精調裝置,單個隧道錨定位支架總重61.9t。采用∠75×8角鋼和鋼板節點板相互焊接而成為空間框架結構。
(2)定位架桿件加工制作
定位架桿件(水平桿、水平斜桿、立桿、軸向桿及軸向斜桿)在錨洞外加工場按設計圖紙加工成3~3.5m的單桿,因涉及到的桿件類型較多,每層定位架的各種桿件在加工后,均應分類捆綁作好標識,以免在轉運過程中弄混,影響定位架的安裝。
(3)定位架安裝
加工好的單件桿件通過錨洞口塔吊及洞內材料小車運至洞內后,即可進行定位架拼裝,其施工步驟如下:
①安裝前,利用全站儀測出錨洞中軸線、每片定位架的底部第1根水平桿的平面位置及實測標高,在底部混凝土面上作上標記;同時測出每片定位架側面及環向的平面位置,并在側墻及拱部上做上標記。
②鑿出每片定位架在相應初期支護的鋼拱架,在其上焊接定位架的柱腳及側墻預埋件。
③用水平管配合鋼尺測量定位架柱腳標高,并調整、找平至安裝的要求,然后將每片定位架的第1根水平桿焊接在柱腳上,此后的桿件安裝以第1根水平桿為基準。
④在基準桿安裝到位后,即可逐層安裝豎桿、水平桿。
⑤在每片定位架拼裝的同時,及時利用軸向桿連接每片定位架,使之成為立體骨架;同時及時焊接附墻桿件。在定位架拼裝過程中,應隨時檢查其位置是否有偏差,發現偏差應及時糾正。按照混凝土分層要求安裝定位架,每根連接桿均應伸出混凝土面1m,確保下次連接時有足夠的連接長度。
2.5.2錨固系統施工技術
預應力管道安裝時在施工現場按6m一段進行焊接接長,為了將施工中累計誤差控制在設計要求范圍內,施工時對槽口模板、錨墊板、定位板及預應力管道的定位進行了重點控制,最終將偏差均控制在允許范圍內。
(1)槽口模板及錨墊板安裝定位
首先在槽口模板及錨墊板上畫出軸線,經測量定出預應力鋼束在后錨面模板上的中心線,在后錨面模板上通過上、下、左、右預應力鋼束的中心線連線,定出中間點的設計軸線,并在后錨面模板上畫線,安裝時將槽口模板所畫軸線與模板上所畫軸線相重合即可。
(2)定位板定位
定位架安裝到位并經檢測符合要求后,利用全站儀測出每條管道的中心線,現場焊接預應力定位板,同時在定位板上標出管道中心點位置,并在定位板的4條邊上作出四點標記,使這4個點的連接線的交點與管道的中心線相重合,以備校核。
(3)預應力管道定位
經測量放出鋼束在定位板上的中心位置,以此點為中心,以預應力鋼管半徑放大5mm作為半徑畫半圓,同時在半圓的左、右、下端標示出通過圓心3條直線,并在端點做標記,然后割出半圓(要求切割線要準確、切割面要平整),再將預應力管道放入定位板內,插入到錨墊板內,通過作標示的3條直線端點量取到鋼管外壁間距來調整鋼管位置,最后測量校核最上端鋼管位置,調整至設計規定±5mm內,并調整好錨墊板方向,即可焊接固定鋼管及點焊錨墊板。
2.5.3大體積混凝土溫控施工技術
(1)混凝土澆筑溫度控制
在炎熱氣候下控制混凝土入模溫度不超過28℃,具體做法如下:
①水泥提前進場,保證水泥在使用前有時間充分冷卻。
②為骨料搭設遮陽棚,在混凝土澆筑前用水噴淋骨料,使其降溫。
③合理安排施工節奏,混凝土澆筑安排在夜間進行。
④避免拖泵管曝曬,為其覆蓋草袋遮陽,并經常灑水降溫。
(2)混凝土分層澆筑控制
①錨塞體混凝土豎向分9層澆筑,各層厚度控制在2.0~3.0m。
②各層混凝土澆筑間歇期控制在7d左右,最長不得超過15d。
③為降低老混凝土的約束,做到薄層、短間歇、連續施工。
(3)混凝土內、外溫差控制
①根據混凝土內部溫度分布特征,每側錨塞體共布設15層冷卻水管。冷卻水管水平間距1m,層高1m,每層冷卻水管設置獨立的進水口及出水口,使其形成獨立的水循環系統。冷卻水管使用前進行壓水試驗,以防止管道漏水。
②混凝土澆筑到各層冷卻水管標高后開始通水,各層混凝土峰值過后立即停止通水,控制通水流量在32L/min左右,流速達到0.65m/s以上。
③為防止上層混凝土澆筑后下層混凝土溫度的回升,上層混凝土澆注時下層混凝土冷卻水管可同時通水,通水時間根據測溫結果確定;控制進、出水溫度,冷卻水與混凝土中心溫差在10~25℃。
④為避免錨洞內因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形成煙囪效應,在錨洞洞口懸掛土工門簾,保持洞內環境溫度。
3 結 語
隧道式錨碇與重力式錨碇相比,最大優勢是可大幅降低工程造價,但其使用往往因橋址處的地形、地質條件受限,因而建成的懸索橋采用隧道式錨碇較少。在隧道式錨碇施工中應抓住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1)洞室的開挖:隧道錨的洞室既不同于一般的隧道工程,也不同于隧道輔助坑道斜井隧道錨洞內坡度陡,洞內截面變化頻繁,空間小。因此應仔細研究開挖、出碴、襯砌等施工方案,減少對巖體的擾動,減少工序的干擾。
(2)預應力管道及錨墊板就位:錨墊板位置及角度的準確就位,關系到鋼拉桿及索股的均勻受力。應保證槽口模板及錨墊板安裝定位準確,其次要采取措施保證在錨體填充中位置不發生變化。
另外普立特大橋隧道錨在錨塞體混凝土施工中,通過控制混凝土入模溫度,在混凝土內部埋設冷卻水管,進行冷卻水循環降低混凝土內部溫度等,解決了大體積混凝土因溫差開裂的問題。該橋42°大傾角錨塞體關鍵施工技術可為今后同類型工程提供參考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