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專家進課堂還較多地停留在職業規劃上。把會計“專家”請入會計課堂是實現“做中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因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機制諸因素的制約,使得“請進來”難度加大。本文對如何保障會計“專家”走進高職會計課堂并取得良好效果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會計“專家” 高職 會計課堂
一、高職會計課堂缺乏會計“專家”帶來的問題
1.教學內容模塊化與業務連續性的偏離
以企業與銀行對賬為例。現有教材一般描述為:企業某月份的銀行存款日記賬與對賬單進行核對——篩選未達賬項——編制余額調節表等。而會計實踐中,銀行收付款業務是連續的,該月未達賬項次月可能是已達賬項,也可能仍是未達賬項。
2.教學與會計實踐脫節
如以會計基本技能——點鈔為例。一般講授會計基本技能的教師的點鈔水平與銀行出納員的點鈔水平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會計實踐經驗的累積遠非一般會計教學所能企及。
3.會計政策講授與應用的時間差
特別是新頒布的財政政策、稅收政策待形成會計教材予以講授時,與會計實踐應用已相去甚遠。
二、會計“專家”走進高職會計課堂的制約
1.制度設計欠缺
高職院校缺乏會計“專家”走進課堂的頂層設計。目前高職院校既缺乏引入會計“專家”的理論指導,也缺少會計“專家”進入會計課堂的教學實踐經驗,會計“專家”走進課堂的制度要求不健全。
2.組織機構弱化
高職院校一般未設立相應的組織機構,缺少專門的人員進行管理,大多附屬于該校的教務部門。
3.日常機制缺位
高職院校有關會計“專家”進課堂的聯系機制缺位,評價機制不健全,其他日常運行機制也大多缺失。
三、會計“專家”走進高職會計課堂的積極作用
1.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會計“專家”進課堂既增加了學生的新鮮感,又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同時教學效果明顯,能有力地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2.促進理實一體化
理實一體化是根據高等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其優勢在于充分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激發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激情。把會計“專家”請進課堂,會大大增強理實一體化的黏合度。
3.提升學生對會計職業敬畏感
會計“專家”或會計實踐經驗富有者,在長期會計實踐的摸爬滾打中形成優良的會計職業道德情操,會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學生,培養學生的會計責任感,培養學生具有會計職業品質。
4.連通會計實踐前沿的路徑
學生在會計“專家”的引領下,會在一定程度上知曉、領略會計實踐前沿的技術、技巧。
四、保障會計“專家”走進高職會計課堂的措施
1.建立健全制度
教高[2006]16號文明確指出,“要增加專業教師中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比例,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同時要大量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逐步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逐步形成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的機制”。高職院校應借此東風,建立健全相關制度,讓會計“專家”走進課堂成為可能。
2.形成綠色通道
會計“專家”進課堂,現實上的困難是會計“專家”不好認定,教學計劃不好穿插安排,代課費用較低且支出方式呆板僵化。督導、教務、財務、系部等職能部門應消除障礙、協調配合,努力形成會計“專家”進課堂的綠色通道。
3.建立兼職教師數據庫
高職院校應以海納百川的精神匯聚各路會計精英:會計技巧高超者、先進會計工作者、財務經理、注冊會計師、會計理論專家、會計主管部門領導等等,建立會計兼職教師數據庫。
4.靈活采用多種課堂形式
可以采取技能展示、政策解析、職業愿景、專家互動等形式,讓學生了解會計“專家”的魅力與風采。可以是一堂課、也可以是一上午、一天,甚至一周的課時安排。
五、會計“專家”走進高職會計課堂的建議
會計“專家”不能完全等同于一般外聘教師,當然其首先扮演了外聘教師的角色,更為重要的是其自身的特殊定位。為此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應有計劃性,符合已有課程體系結構
會計“專家”首先并不打破原有教學計劃,而是完成教學計劃中一般教師所不能完成或達不到教學效果的教學單元或模塊,會計“專家”是學校會計任課教師的補位。
2.應有選擇性,滿足教學目標要求
高職院校應根據需要選擇符合要求的專家,把確有真才實學的行業企業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引入學校。
3.應有評價性,建立考核退出機制
高職院校應建立相應考核評價機制,淘汰不適合的兼職教師,形成良性循環,推動高職院校會計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
(作者單位:棗莊職業學院)